被害人

2010-07-02 台大法學院 霖澤館
撰稿:王瑩芬

廢除死刑的爭議,在國內仍然兩極化。廢除死刑推動聯盟邀請來自美國的「謀殺案受害者家屬人權促進會」( Murder Victims’ Families for Human Rights, MVFHR )創辦人瑞尼˙庫欣(Renny Cushing),與其他三位成員來台談被害者家屬對於死刑的看法。

庫欣先生表示,一般大眾都認為,受害者家屬支持死刑,以為唯有死刑才能撫平受害者的傷痛,但庫欣面對殺父凶手的兒子,給了擁抱也選擇原諒,因為雙方都是案件的被害人。死刑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另一名MVFHR的成員─阿芭‧蓋兒(Aba Gayle)女士則表示,死刑不僅無法讓喪女之痛的傷口痊癒,內心的仇恨與報復之心都讓她的身心承受折磨,唯有寬恕,心理的傷痛才能痊癒,她更積極的向國家呼籲:「請國家不要用我的名義殺人,不要用另一個濫殺來玷污我對女兒的記憶。」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MVFHR日本行

邱伊翎 / 怕死特派員、台灣人權促進會文宣部主任

MVFHR是一群由被害者家屬所組成的團體,而且支持廢除死刑。他們成立在美國,會員有一千多人,還有很多支持者及義工。他們這次到韓國、日本、台灣展開亞洲巡迴演講。由於有些講者不會到台灣,加上我們也很想知道他們跟當地團體及民眾的互動,廢死聯盟組成了廢死特派員,出隊到韓國、日本進行拍攝及記錄。

在出發去紀錄MVFHR(受害者家屬人權協會)日本行之前,我看了門田隆將的[與絕望奮鬥]一書,這本書因為王清峰拒絕簽署死刑執行令而下台,及之後所引起的死刑爭議,成了台灣的暢銷書。

這本書描述了一個殺人案件,及被害者家屬為何如此憤怒,執意要法官將一個有家暴背景的青少年犯,求處死刑的過程。

在日本演講的時候,MVFHR執行長Renny Cushing說被害者家屬如此憤怒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正常反應。但MVFHR的另一位成員Robert Meeropol也說,若國家只是反映民眾的情緒、憤怒,而不能理性處理社會的悲劇事件,若國家無法呈現出人民希望的和平社會及未來願景,只能反映出人們的報復心態及怨恨,這將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呢?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靈感書/飄洋過海來看你
【20100715 聯合報╱張娟芬】
    
說到底,死刑議題之所以具備那樣濃烈的情緒爆發性,是因為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底層,都有著豐沛的情感……

「悲傷有很多過程,我都經歷過。」台上這位美國老太太一字一字清晰的說。她的女兒被謀殺了,後方的螢幕上映出一個年輕女子帶著一隻狼狗在戶外,健康開心的樣子。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社論-誰能還江國慶家屬一個公道

2010-05-17中國時報

     監察院通過馬以工、沈美真與楊美玲三位監委提案,糾正國防部,於民國八十五年發生空軍作戰司令部謝姓女童姦殺案時,違法交派空總反情報隊辦理,對嫌疑人江國慶非法取供,並於發現疑有其他犯罪嫌疑人許姓兵員時,漠視重要相關證據(如DNA及指掌紋不符),即迅將江國慶執行死刑。根據監察院的糾正案文,因逾公務員懲戒法十年追訴時效規定,本案已無法議處當時違法人員,惟因國防部對所屬機關人員罔顧人權,枉成冤屈,仍應予嚴正譴責;倘仍曲意迴護,毫無悔改之心,監察院為澄清吏治,抒解民怨,必當依法糾彈。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觀念平台-被害人保護與廢死刑 並不相斥

  • 2010-03-17 中國時報 【張娟芬】

     死刑雖由來已久,但關於死刑的討論,從未如此激情、激昂、激動。先有立委激情質詢,後有媒體的激昂報導,加上被害人家屬的激動控訴,終於導致法務部長去職。如今遺缺高懸,可以代登「事求人」廣告一則:「中華民國行政院誠徵法務部長一名。任用資格:不願意簽署死刑令者免。」

     這一波爭論原先還有法律與公共意涵。憲法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只在某些情況裡可以加以限制,但是死刑是「剝奪」生命權,是否牴觸國家根本大法?這是死刑的憲法爭議。司法系統三審定讞的案子,程序上卻要求行政系統的法務部長必須閱卷、確定沒有疑義以後簽字執行,是否在制度設計上刻意以行政權制衡司法權,以求慎重?這是死刑的政治體制爭議。一個有疑義的法律該不該執行?惡法亦法乎?這是死刑的哲學爭議。如果一個死刑犯可望改判無期徒刑,可不可以趁著還沒改判的時候,趕快執行死刑?這是死刑的倫理爭議。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被害家屬心痛 殺人犯懂了

【2009.10.08 聯合報╱記者蕭白雪、曾增勳/連線報導】
   
子女遭害的喪子之痛,外人難體會。一名殺人犯面對被害家屬的責難,總認為「人死都死了,幹嘛這麼激動」,直到女友自殺他失去最愛,才了解「為什麼這麼痛」。

法務部推行「修復式正義」,首次對受刑人和被害人舉辦「有話對你說」徵文比賽,讓他們有對話機會,劉姓殺人犯投稿描述他的心路歷程,得到受刑人組首獎。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家屬和凶手稱姊弟 拍成紀錄片

【2009.10.08 聯合報╱記者蕭白雪、項貽斐/台北報導】
   
十七年前的台北市神話KTV縱火案造成十六人慘死,死者之一的家屬杜花明選擇寬恕,寫信給被判死刑的凶手湯銘雄,以姊弟相稱;兩年多後,湯銘雄被槍決,這段過程被拍成紀錄片「回家」。

法務部最近取得「回家」的版權,分送各學校和監所作為推動「修復式正義」的教材。法務部並希望安排杜花明及被更生人楊振堂打死的前台大副教授謝煥儒遺孀張美瑛,到監獄向受刑人傳達她們願意原諒的心情,讓更多受刑人重新省思。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2009-06-08      撰稿‧編輯:詹婉如   新聞引據: 採訪

 (新聞來源:中央廣播電台;聽原始廣播內容,請按這裡

2008年法務部民調顯示,仍有高達八成的民眾對廢死存有保留態度,死刑存廢在台灣爭議已久,學者專家與政府單位已有諸多的討論,本篇專題希望藉由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屬的角度看待死刑,在台灣邁向第四年零執行年時,聽聽兩方的觀點。

◎被害者家屬:殺人者死

『過年的時候,夢到她,她說,媽媽我好冷,我沒有衣服穿…』2009年5月,方姓女學生屍首被人發現,見到女兒遭網友殺害,只剩一堆白骨,方媽媽泣不成 聲,尤其想到過年時,女兒曾到她的夢中訴苦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內容標籤(舊)
單元分類(舊)

推動廢除死刑,最經常遭遇的質疑應該是「加害人有人權,被害人沒有人權嗎?」
被害人和他的親屬朋友,因為過去的或繼續存在的傷害,甚至未來可能再度受傷害的恐懼,而希望加害人從世界上消失,沒有正當性嗎?社會上其他單純為被害人和他的親屬朋友所受傷害義憤填膺的人、害怕自己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的人,主張應該剝奪加害人的生存權,不理性嗎?國家不應該實現正義嗎?實現正義不就是消滅壞人保護好人嗎?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單元分類(舊)

記憶中「死刑應否廢止」一直是辯論最夯的題目。參與論辯者大多是一般百姓,死刑存廢幾乎事不關己,因此論辯死刑應否廢止的理由不外乎宗教、道德、報復、贖罪等意識形態的定見。由於自古以來「殺人者死」被視為天經地義,國家依法行使刑罰權,處死窮凶惡極的歹徒,乃是「必要之惡」;曾幾何時,「天賦人權」觀念的啟發,國際時勢潮流已經認為生命權是絕對價值,不容國家處死任何人。

代表圖片/插圖
Chinese, Traditional
單元分類(舊)

Pages

Subscribe to RSS - 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