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所有文章
【廢死星期四】犯錯的人,也是受傷的人──從《創傷的智慧》紀錄片談起
我們經常從新聞報章媒體雜誌中,看到毒品上癮之類的新聞,對普通人而言,上癮物質好像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其實不只是藥物成癮而已,更多的還有暴力成癮、性成癮等等…..在紀錄片中,醫師嘉柏・麥特(Gabor Maté)訪問監獄受刑人發現,至少六成受刑人在兒時曾經歷六件以上逆境經驗。這些兒時經歷的傷痛和困擾,長大後更直接、間接導致了他們的「成癮行為」。當社會上不了解為何成癮與創傷的連結,...
【廢死星期四】王信福死刑冤案的三帖人權公約處方箋 側記
1990年8月10日,王信福為了慶祝即將成為一名父親以及為好友開業捧場,來到嘉義的「船長卡拉OK」與親朋好友同歡。曾經,他以為這將是浪子回頭的轉捩點,卻沒想到兩聲槍響,不僅破碎了他對於家庭的藍圖,更將他接下來的人生帶往截然不同的方向。 自2011年最高法院判其死刑定讞後,王信福至今仍被關押在台南看守所,現年69歲的他是目前台灣最高齡的死刑犯。律師團曾提起再審、非常上訴與釋憲聲請等司法救濟途徑,...
【廢死星期四】親職沒有假期?從家內殺子談起 側記
台灣近年陸續發生了幾起父母親殺害子女的案件,從2014年發生的李宏基案(2018年死刑執行)到去(2020)年的單親媽媽殺子案。這兩個案子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他們有個共通點是,加害的父母親都想要和子女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讓他們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要結束孩子和自己的生命?從今天三位與談人的分享當中,或許可以讓我們從另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廢死星期四X怕死讀書會】國家有權力殺人嗎?再談《殺戮的艱難》側記
《殺戮的艱難》自2010年出版至今,只要多一刷,封面上的荊棘就會多一朵花,十多年後的今天,荊棘上已經開出九朵花。回顧出版背景,那是在台灣曾有一段長達4年暫停死刑執行的時間,當時的法務部長王清峰因不願執行死刑而下台後,曾勇夫於2010年重啟死刑執行。作家張娟芬寫下《殺戮的艱難》,不只談自身對於死刑的思辨,也觀察媒體、社會對死刑議題的反應與討論,更深入探討司法制度的不足。
【廢死星期四】「『審前調查鑑定評估手冊』,評估什麼?」活動側記
本次廢死星期四主要介紹近期由李茂生、周愫嫻老師等人為重大刑事案件司法實務上進行更完善的社會調查,根據刑法第57條第4到6款所規定的量刑事由所撰寫的「審前調查鑑定評估手冊」。
【法客心法 X 廢死非星期四】 司法行為科學沙龍:王俸鋼X 黃致豪
有鑑於台灣司法精神醫學與法律之間交會的議題,近年來有許多討論。長期耕耘法律實務工作,同時也對於心理學有深入研究的黃致豪律師,邀請到精神科醫師王俸鋼來進行這場司法行為科學沙龍的對談,促成了這場廢死非星期四。本文記錄兩人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對話,以及深度的討論內容。
【廢死星期四X怕死讀書會】 死刑,然後呢?再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2016年出版的《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收錄由無境文化總策劃吳坤墉翻譯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同名小說,與身兼導演、劇作家及演員身分的陳以文根據小說所受啟發而創作出同名舞台劇劇本。 而今2021年《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再版。吳坤墉持續譯介許多書籍,以文字、藝術引發社會思辨不遺餘力;導演、演員雙棲的陳以文也在2019年以《陽光普照》獲得第56屆金馬最佳男主角獎,...
「可歸責」的死刑冤錯刑事補償
冤錯案的受害人喪失了人生最精華的歲月,數十年的牢獄之災讓他們的人生宛若被轟炸過的廢墟。出獄後的社會復歸更是一條漫漫長路,家人與友人可能早已過世,在狹小的囚房生活數十年後,外界社會的巨大變化使他們難以適應。這一切都肇因於國家幾十年前的錯誤判決,然而,國家對受害人不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以受害人有可歸責事由,調降刑事補償金額。
【廢死星期四】幽閉的前奏是鮮血:邱和順案的國家酷刑
邱和順長達數年24小時不離身地戴著手銬及腳鐐在看守所內生活,甚至遭到單獨監禁4年,且處於隨時可能被執行死刑的心理壓力下。2019年10月17日,經過半年的審理,模擬亞洲人權法院針對邱和順案,宣告中華民國政府違反公政公約第7條(酷刑)與第14條(公平審判)之規定。臺灣已於2009年透過施行法的方式將公政公約及經社文公約內國法化,2011年定讞的邱和順案,自應適用公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