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沒有選項的人:談談非行少年
文/梁組盈(廢死聯盟執行秘書)
時間|2021年9月9日19:00
地點|廢死臉書粉絲頁直播
主持|翁麗淑(鷺江國小老師、廢死聯盟理事)
與談|余浩瑋(青藝盟創辦人)、沈佳螢(無辜者行動聯盟辦公室主任)、卓耕宇(高雄中正高工輔導主任、教育部性平委員)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擁有家人的疼愛、無憂無慮地快樂成長。廢死星期四邀請了與兒少長期相處的四位第一線工作者,與我們分享來自高風險家庭中那些失落的少年們、處於犯罪邊緣的少年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生命中有多少可以改變的可能?你我可以做些什麼?
沒有選項的家庭
主持人翁麗淑身為國小老師,回憶過去家訪時的經驗,發現所謂的「家徒四壁」其實是對貧窮處境的刻板印象,因為越貧困的家庭通常越會囤積物品,主要是出於節省的心態、對需要花錢買東西充滿不安全感。而飽受經濟壓力所逼迫的大人們,往往忙於工作無法陪伴孩子,一般人也許會花點心思經營親子關係,但對這些資源匱乏的家庭來說,大人們除了把孩子丟給電腦、手機之外,可能也沒有什麼太寬裕的選項。
「好孩子們」也不一定有更好的選項
服務遭受司法冤判無辜者家庭的沈佳螢主任,在接觸各類高風險兒少時,她最關注的是:社會對非行少年的生命經驗缺乏脈絡性的理解。非行少年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涵蓋個人、家庭、社會等等複雜的因素,但最主要還是跟家庭有關、跟孩子是否感覺到自己被關愛、被理解、被看見有關。也許有人覺得,高風險家庭中那些從小翹課、頂撞老師、不念書的「壞孩子」最容易變成處在犯罪邊緣的非行少年,但佳螢想特別談談那些在無辜者家庭看到乖巧、成績不錯的「好孩子們」,後來是怎麼轉變的。首先,好孩子的行為背後,可能是為了讓照顧者放心,才故意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有些好孩子看起來很順從,那可能是因為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承接大人面對生活不如意的憂傷或憤怒情緒,為了不讓整個家更失控,好孩子們必須壓抑自己。一般人乍看之下,通常會對孩子說「你很懂事欸!」、「好乖喔!」,但這些稱讚只會讓孩子們繼續背負著大家的期待,繼續扮演「好孩子」。
多重的情緒對孩子而言可能十分沉重,這些孩子從小就揹著無法恣意表達自己心情的包袱,成長過程中又缺乏適當的引導,久了當然就爆炸開來,把他們推向另一個地方。而孩子們的情緒需要被理解,被理解也是我們身為人最深層的渴望,當孩子們的感受無法被身邊的人明確地回應時,很可能就將他們推得更遠,遠到離開整個社會,掉進自毀的邊緣。正因為成長過程中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當他們發現有特定團體願意承接自己情緒,或是找到能讓自己被看見的一份歸屬感時,「好孩子」們為了尋求認同就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孩子們會變成非行少年,這絕非一夕之間促成的,一個人的心理再強大,都可能讓他們隨時崩塌。
落塗八字命,好歹天註定?
一般人談到的青少年,多會認為他們有受教育或享有表達的權利,但是當他成為非行少年時,很多人就忘記他身為少年的本質,而認為他應該「被矯正」,而非「享權利」。佳螢指出,《兒童權利公約》在2014年內國法化,其四大原則分別是「兒童最佳利益」、「不歧視」、「生存及發展權」以及「尊重兒童意見」。但在實務工作中,她看到有些孩子即使曾生活在體制內,卻因為社會的遺忘、漠視,加上無法掌握自己的權利與聲音,步入個人犯罪的循環,或是家庭犯罪的世代循環。
我們一直要他們「學好」,但難道他們不想嗎?佳螢記得有次問孩子為何一直重蹈覆轍犯法,孩子說:「我必須變得更強大才能活下去」。
我想孩子們確實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與出身,這些孩子即使受委屈,也只能默默地隱忍,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雖然這些方式有時不被認同,但這其實是他們知道在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生存途徑。
過去幾年政府在推行「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補起來」,開展出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策略,強調公私協力、整合跨專業間的合作。儘管我們看得見服務的介入,有些人仍可能被遺落。如果我們沒有理解被邊緣化兒少的無奈和身不由己,那麼一切都是徒然。俗語說「落塗八字命,好歹天註定」,這是非常消滅人的能動性的一種說法,假如你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處境,聽聽孩子們心中真正想說的話,撕去好孩子、壞孩子的二分法標籤,或許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突破看似被注定的宿命,找到生命不一樣的可能。
從劇場找到另一種生活的選項
青藝盟創辦人余浩瑋的風箏計畫,是一個為非行少年生命帶來改變的具體行動。浩瑋分享,風箏計畫以戲劇為媒介進入中介教育學校,開展戲劇陪伴課程,培力青少年把自己的生命故事製作成戲劇演出。讓青少年創作、團隊合作,透過演出不同的角色以及劇場工作的體驗,他們可以練習自我覺察、換位思考、學習互相尊重,而這是青少年成長時很缺乏的體驗。
青藝盟廣泛地接觸各類特殊境遇的青少年,從教育系統的高關懷班、中介教育、社福系統的社福關懷據點與機構再到法務系統的少年觀護所、矯正學校等,譬如之前有個環島100天的計劃,青藝盟遴選四位在機構中的青少年參加巡演,從相處中看著他們慢慢學會擔負責任,漸漸地進步,可惜的是當計劃結束,青少年們回到機構,再次面對沒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環境,可能又行差踏錯。因此,浩瑋懇切地呼籲,在少年監獄或矯正學校的第一線工作者應該要去接受更多元、開放、創意的刺激,否則若僅靠著傳統僵化的管理與教育方式,持續貼孩子標籤,覺得他們就是犯錯的人,抱持這種心態,就很難真正地接近這些孩子、為這些孩子帶來更正向的改變。
「我常常在想,如果可以再更早一點點遇到這些青少年,不是等他們被關在矯正機構、安置機構的時候才接觸,也許戲劇可以更及時地影響他們多一點,所以我們現在也經常去接觸那些在中介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們,希望透過戲劇工作,讓國、高中的青少年能理解自己的人生有更不一樣的選擇。」在中介學校跟非行少年們互動的經驗中,浩瑋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生們在上課時幾乎都不聽課、會打架,導致整堂課的時間都在調停學生之間的爭執。甚至排練演戲的時候,也常常演一演就打起來,有次浩瑋忍不住跟團體中一位像老大的學生深聊,學生講到自己過去在家爸爸常常毆打他,所以他認為拳頭就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浩瑋說:「後來我提議邀請他一起參加戲劇比賽,努力了很久,結果比賽得第一名,大家都非常開心,每個人也變得更有自信,畢竟這群中輟生從來沒拿過任何第一名,這次的好成績可是貼在校門口,讓所有人感到無比光榮的人生里程碑!我記得那時有個學生跟我說以後一定不會再走歪路,一定會好好工作,真的讓我非常感動!」
浩瑋認為我們不能忽略青少年成長的脈絡,輕易地標籤化他們,因為人會做錯事情、走錯路都是有原因的。有的學生覺得畢業後就去自殺好了,這種對自己人生毫無選擇、只想放棄的態度是很有破壞性的。因為家庭支持功能不完善,教育體系也沒有接納他們,不會念書、只好去吸毒、加入幫派、自我放棄,那他們當然就很難想像自己的人生有更不一樣的可能。
在跟這些非行少年相處的過程,我常常期許自己也期許他們,長大之後有能力,不要對社會冷漠、不要對世界轉身,無論如何請相信,世界會因你而不同。
透過陪伴,一起創造更多的人生選項
高雄中正高工的輔導主任卓耕宇分享,自己透過國小跟國中特殊境遇的個案,感受到「陪伴」的力量。
在經濟弱勢的家庭中,關係的陪伴是很奢侈的,賺錢是唯一並且最重要的任務。當家長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校園或相關社福單位也沒有真正看見孩子的需求時,這些被體制漏接的孩子,就會逐漸被邊緣化。而耕宇認為,陪伴的價值,是在於品質而非形式,如果家長陪孩子吃飯,只會問他學校考試考幾分、作業寫了沒,陪孩子看電視卻又自顧自地在滑手機,那這種品質的陪伴其實只是製造更多距離、或是引發更多潛在衝突。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一個非行少年、死刑犯……這是教育、家庭、社會一起共同造成的。而身為教育工作者,那就應該更敏感一點,試著去接住孩子。不過,與孩子們對話,是需要練習的。如何靜下心來陪孩子、聽他們說話,慢慢地去理解他們的難處與需要,家長、老師都需要練習。
很多學生沒有學過如何表達感受、情緒,因為他們從小在暴力環境下生長,可能就沒有辦法看到除了以暴制暴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可能性。但這種覺察都必須要先從練習表達情緒開始,儘管常常聽到某些學生會很悲觀地認為「我說了也沒用啊!」但站在同理學生的立場,耕宇相信,接住感受與情緒,就可能接住了一個生命!
「所以我們應該要努力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聽、在嘗試理解。」
過去耕宇曾碰過一些挑戰性蠻高的學生個案,也一樣是從情緒著手,「尤其碰到家長或學生當下情緒都很高漲,我就會更加地和緩、專注地傾聽他們,就算學生暴怒時舉起拳頭想揍我,我仍會用一個非常穩定的態度去面對他們,任何人面對這樣堅定且溫和的力量,乖張的情緒多少可以緩和下來,學生想揍我也揍不下去了。」
耕宇認為心理動力跟團體動力是很重要的,「當你給對方一個很安定、溫和的力量,整個情勢就可以和緩下來。反之,你用很強勢、暴躁的方式對待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體,想壓制對方高漲的情緒,後果只會像打地鼠一樣,一邊壓了下去,另一邊又跑上來。」
信任感與穩定的情緒是現今社會缺少的一股能量
耕宇是這樣的相信:「先有能好好傾聽的大人,孩子們才會願意好好地說。缺乏信任跟安全感,就無法打造自由表達的空間。因為信任跟安全感都是每個人渴望的東西,這種氛圍也是一種可以擴散的強大能量。」
麗淑也很同意大家的觀察,因為很多大人的童年,都不是在一個可以「被接住情緒」的環境長大,因此身為大人如何去接住孩子的情緒,這是你我都要努力去學習的。麗淑說:「如果孩子曾經受過傷,傷口沒有被撫平,那下次暴力的場面到來,孩子為了不再被傷害,就只會逃開、會關閉心房,最後孩子不是變成冷漠的人就是變成和施暴者一樣暴力的人。」
社會有些時候太過冷漠、暴力,而要改變這種氣氛,就從創造令人感到安心的信任感、從關心身邊的人做起吧。就如同佳螢的提醒:「你我都可能是某個孩子的重要他人,假若我們有能力,可以好好地陪著他們走一段路『讓生命影響生命』,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童年會傷人》,作者:留佩萱,出版:小樹文化 。
《教孩子自己找答案》,作者:翁麗淑,出版:紅桌文化出版。
《喪屍小孩》(繪本),作者:趙龍J.D.,繪者:蠶山,譯者:簡郁璇,出版:尖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