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暴力的前奏看情感教育的缺口

hui_sha_ren_00_0.jpg

文/謝俊彥(廢話電子報特約記者)、羅禮涵(廢死聯盟倡議主任)

前 言

2025年1月16日,中華民國政府在近五年沒有執行死刑的記錄中再度開槍—黃麟凱遭死刑執行。「黃麟凱是誰」、「黃麟凱案件」、「黃麟凱女友」等頓時成了網路熱門搜尋關鍵詞。

目前定讞的死刑犯有36人,其中接近四分之一的案件屬於「關係/情感衝突」,皆是因為跟認識的人(包含伴侶或利害相關人)發生衝突而做出犯行。有人因為不懂得如何處理被心儀的女生拒絕的情緒,惱羞成怒殺害了對方;有人因為和太太對持家的意見分歧,長期累積的情緒導致關係緊張、信任崩解,最後爆發爭吵,釀成悲劇;有人因為和朋友的金錢糾紛調解未果,在談判失利、情緒失控下痛下殺手。儘管每個案件的細節和關係人不同,但共同點是,這些犯罪的根源都來自於「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或「不懂得如何處理關係」。黃麟凱也是如此。

甫滿20歲、剛入伍當兵的黃麟凱,面臨到前所未有的難題。他和前女友之間的親密關係破裂、因金錢糾紛爭吵,與自己母親的關係也陷入緊張。多重壓力之下,原本抱持著玉石俱焚心情的他,潛入被害人家中殺害了前女友及其母親。

這個社會當然不會因為黃麟凱被執行死刑後,所有人立刻都能懂得如何與伴侶或者約會的對象好好相處、好聚好散。那些求愛不成的惱羞、不願分手的挫折,或是相處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大小事所衍生的關係緊張,也都不會讓怒火攻心的當事人因為想到:「如果我現在衝動殺了對方,會跟黃麟凱一樣被判死、被執行。」而能瞬間恢復理性、收手罷休。

我們訪問到台灣情感教育協會的崔妮,希望從她的專業領域和角度,談談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這些暴力的根源為何,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和避免。

 

這些情緒怎麼來的?

如果此刻你正經歷情感關係中的挑戰,例如你的伴侶已經一週不跟你說話,你不知道原因,這時你看到他和其他人的親密訊息,你覺得一直以來都對他很好,所以你怒火中燒、懊惱、委屈、困惑且焦慮…

這時,你會怎麼做?

若你毫無頭緒,那其實有跡可循,因為過往的成長歷程幾乎沒有人好好指導我們該如何應對這類狀況與情緒。在情感教育匱乏的前提下,我們只能赤手空拳地面對張牙舞爪的情緒怪獸,呆若木雞地任其啃噬、侵蝕。有些人會徹底被其宰制,宛若遭殭屍病毒剝奪理性,任憑暴力和情緒操控,以暴力手段將自己和他人推入深淵。

dsc00652.jpg(攝影/張馥如)

 

情感教育是萬靈丹嗎?

「情感教育的本質其實是關係教育。」崔妮開宗明義地說道,它涉及個人對自身需求的理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以及對應不同親密關係的樣態,健康的溝通方式。其目標在於幫助個人理解自身情感需求,學會平等溝通,進而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在強調自主選擇的現代社會中,當「終身婚姻」、「既定性別角色」、「傳宗接代」等固定腳本的親密關係已不適用,人們就需要更靈活的情感處理能力。此外,近年來「恐怖情人」、分手後的報復行為屢見不鮮,有系統的情感教育將有助於降低源自情感問題的社會暴力案件。但我們的社會重視這件事嗎?我們有相關的政策、課程或資源嗎?

要釐清這一切,也許可以從人的養成歷程逐一檢視,首先我們可以談談校園如何處理情感教育。

崔妮表示過去的校園情感教育聚焦於性平教育,包括避免性別刻板印象、性騷擾與性暴力防治、對多元性別的尊重與包容。至於情感教育、如何健康經營關係,除了個別教師的推動外,則沒有系統性的規劃。雪上加霜的是,當學生遇到親密關係、同儕之間的問題時,學校裡的心輔資源恐怕也幫不上忙。除了輔導資源的量能不足之外,輔導的主體往往聚焦於升學壓力或嚴重的心理問題,對日常情感問題的關注則有待加強,這將影響孩子們未來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

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後,情感教育匱乏的人們會發生什麼事呢?

 

男性比較暴力嗎?

若把報紙上關於重大暴力刑案或情殺事件之行為人的性別遮起來,你直覺會認為案件中的行為人是什麼性別呢?答案也許和這類案件都是男性加害者居多的客觀現象相符。

會有這種現象是因為男性天生就比較暴力嗎?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該怎麼解釋?

「這可能和社會對男性的期待、缺乏情感表達、衝動控制能力不足有關」,我們和崔妮討論過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既有社會對男性不合理的期待將成為壓力,如認為男性不該展現脆弱,應該堅強、主動而強勢才有男子氣概,或認為男性應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應軟弱的求助,在在都成為男性自我壓抑的遠因;其次,男性通常較女性更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且相對缺乏社交支持,所以暴力可能是面臨挫折時的發洩管道;最後,我們的社會似乎給予男性較多「暴力手段的合理性」,如打架、競技運動等,致使男性可能在情感受挫時會傾向選擇極端手段,如謀殺、傷害、家暴。

女性未必不暴力,只是採用的方式不同。—崔妮

崔妮說從權力控制的角度思考施暴的原因,會發現男女都有權力控制的慾望,只是施展方式不一樣。男性可能用暴力傷害女性,女性則可能以「黑名單」(例如在社群平台公審前任、拿關係中的親密事項消遣等行徑)讓男性「被」社會性死亡,而這不外乎也是一種暴力的展現。

dsc00741.jpg(攝影/張馥如)

此外,挫折可能形成對他人的暴力,也可能致使自傷、自殺。當社會普遍不鼓勵男性尋求幫助,內化的情感壓力將迫使男性走向極端,這也許能夠解釋男性較高的自殺率。多數男性在成長過程中便被教導何謂「羞恥」,使得他們長大後遭遇困境試圖尋找出口,嘗試表達困境時,這些經驗可能遭到否定或忽視,被認為是「想太多」或「沒什麼大不了的」。

 

暴力從何而來?

這些暴力可能來自想要而不可得,加上對失去掌控的不知所措。這樣的心理狀態若是發生在情感上,還可能牽涉到自我價值的低落,帶來很大的恐懼與不安全感。—崔妮

回到黃麟凱的案件,我們可以看到相似的軌跡。在廢死聯盟和他接觸的過程中,他曾提到因為自己家庭背景和成長經驗的關係,對組織家庭有強烈渴望,這也無形中讓他對於情感關係有所執著,最後演變成偏激的想法。加上案發時,黃麟凱剛好在服兵役的階段,時間和生活上增加了很多限制,內心也更為壓抑。面對關係的不穩定與不確定性,以及無能挽回伴侶關係的擔憂,這些挫折都讓他不知如何是好。也因為當時的徬徨、不懂得求助或諮詢身邊的人,找尋更健康的處理關係的方式,導致自己在這個一念之間,做出錯誤的選擇,傷害了口口聲聲說是最深愛的女生。

 

結 語

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重大刑案的行為人視為洪水猛獸,仍以恐懼、憤恨、拒之於千里之外的方式應對之,但我們鮮少去探究真正的問題根源。

如果每次事件後我們都只想著殺之而後快,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那問題還是無法解決。被情緒蒙蔽雙眼的行為人,下手的當下根本無法理性思考,這時的刑罰能有什麼嚇阻力呢?

本文想嘗試釐清的是犯罪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唯有凝視這個問題瘡口才有望對症下藥。如果關係衝突佔了殺人案件中一定的比例,那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便是彌補情感教育的不足之處。

許多人可能不相信,死刑犯或暴力事件的行為人是會後悔的:「從來就沒人告訴我該怎麼控制情緒」、「如果有人告訴我氣頭上時該如何應對,或許我就不會因為衝動而傷害人」、「如果一切能重來,可以帶著現在體悟過的更成熟的想法回到當時後,一定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

如果越來越多人能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能明白該如何在憤恨之下引導怒火、如何在遭逢挫折之際向周遭求助,那至少能降低因情感因素而傷人的事件。

要落實這一切很不容易。但我們至少必須意識到,犯罪的成因往往是多重且複雜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長期累積的情緒壓力,最終引爆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唯有具備這樣的認知,我們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重大刑事案件的脈絡,並在悲劇發生前即時介入,或許這樣一來,我們才有機會,儘管渺茫,但還能一起,嘗試擋下更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