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妤案—審判中的性別因子

文/詹斯閔(廢話電子報特約記者)

mian_mian__0.png
《2021台灣死刑判決報告:凝視女性殺人犯》封面。

2020年末,單親媽媽殺子案一審判處死刑,引起親職養育、性別平等等面向的爭議。也許是社會討論發酵,或者法官意識到本案個人處境的公共性,2021年11月二審改判無期徒刑。

恰巧2021年世界反死刑聯盟(World Coalitio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訂定的年度主題是「被判死的女人:不被看見的真相」,究竟性別如何與死刑、國家司法體制交織運作,過去非常缺乏討論。我們從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的國際報告獲得許多深刻觀點:女性死刑犯雖然佔少數,但普遍來說,他們的犯案動機與性別困境高度相關,例如被長期遭家暴的女性殺害家人。反過來看,男性死刑犯的犯罪背景也同樣值得從性別角度來檢視,例如男性不甘被離婚,動手害了前妻。

2021年8月,廢死聯盟舉辦「凝視女性殺人犯」判決工作坊,盤點張芳馨、王麗芳、蔡京京、謝依涵、林于如等案,邀請女性主義法理學者、作家、律師和法官各界人士,與學員一同拆解死刑判決裡的性別因子,最終產出分析報告。這是個起點,期待台灣司法環境對性別有更敏銳的覺察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