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邱和順案的始末,始終沒有機會在國家的法庭裡如實呈現。再審駁回、非常上訴駁回、大法官未來可能開啟的憲法訴願也不願意開門。模亞做了甚麼?其實只是嘗試呈現偵查和審判系統似乎製造了另一個被害現場。傳達的似乎是:被害人,我們已經不惜製造另一批被害人,來告慰你們的被害,還能怎樣?然後雙手一攤,別過身去,打算從此閉上眼睛、關上耳朵。

遞橄欖枝的人權法院

2019/09/11

邱和順案的始末,始終沒有機會在國家的法庭裡如實呈現。再審駁回、非常上訴駁回、大法官未來可能開啟的憲法訴願也不願意開門。模亞做了甚麼?其實只是嘗試呈現偵查和審判系統似乎製造了另一個被害現場。...

這一次,筆者有幸連續三天在現場旁聽這場國際級的人權法院審理程序,印象最深的是,原告代理方的尤伯祥律師最後的慷慨陳述,娓娓道出台灣近代人權發展、司法改革的實踐進程,以及心中深沉的無奈。他說:「在整個國家都在往前走,法治乃至司法體系也在前進的同時,邱和順的案件乃至他的生命,卻被凍結在30年前的那個當下。那囚禁他、不到6平方公尺的小小牢房,彷彿時光膠囊,邱和順的生命和司法都被凍結在其中。」一語道破國家將無辜者投入暗無天日時光膠囊的可怕困境,格外令人動容。

【模亞人權法院】坐困囚室30載 邱和順案時光膠囊的突破

2019/09/11

這一次,筆者有幸連續三天在現場旁聽這場國際級的人權法院審理程序,印象最深的是,原告代理方的尤伯祥律師最後的慷慨陳述,娓娓道出台灣近代人權發展、司法改革的實踐進程,以及心中深沉的無奈。他說:「...

阿澤說:「挖竹筍要留點底座餘地,他會繼續往旁邊生。」或許這是筍子的生存之道,但這何嘗不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呢?就像廢死聯盟致力於廢除死刑,並不是為了讓社會產生對立,也不是為了說服大眾死刑有多荒唐,而是為了留點餘地給那些被稱為「殺人犯」、「被告」的人,一個重生的機會。就如同我們無法預知種下的筍子長大後是好是壞。如果是好,不僅美味又賺錢;如果是壞,就將壞的部分去除,留下能繼續生長的部分,讓他適性發展,終究還是會成為一根美味的筍子。但如果我們毫不猶豫的將整個筍子除掉,那不就連改正的機會都沒有了?  在這隱世的竹林裡,每個動作、每一句話似乎都充滿的寓意,但這終究是他的生活,我們只是短暫參與的過客。

心中的蟄伏:採筍、拜拜、嫩仙草

2019/09/10

阿澤說:「挖竹筍要留點底座餘地,他會繼續往旁邊生。」或許這是筍子的生存之道,但這何嘗不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呢?就像廢死聯盟致力於廢除死刑,並不是為了讓社會產生對立,也不是為了說服大眾死刑有多荒唐,...

法官迴避的問題,正是《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相當重視的:法院的審理有無符合公平審判。所以,此一爭執點也理所當然地被呈現在這一次的模擬亞洲人權法院。原告方主張邱和順案在台灣法院的審理過程中,邱和順上訴至最高法院11次,而在這11次審判當中,有超過半數法官是重覆而沒有自行迴避。原告方認為,既然法官已經參與了前次法院的審判,自然會對於這個案件就產生一定的成見,而在後來的審判時就沒有辦法完全客觀,這點違反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關於公平審判之權利!邱和順從在2011年被判處死刑定讞,不過,更審了11次,從歷次的死刑判決書以觀可以發現,每次上訴最高法院的審理庭的法官,有時候時同一組五位法官全部重複,有時候則是二到四位法官的部分重複。

死刑案件、法官迴避與隧道視野

2019/09/10

邱和順案在台灣法院的審理過程裡,邱和順上訴至最高法院11次,而在這11次審判當中,有超過半數法官是重覆而沒有自行迴避。原告方認為,既然法官已經參與了前次法院的審判,自然會對於這個案件就產生一定的成見...

在台灣的刑事訴訟體系中,涉及謀殺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審判案件,在2010年刑事妥速審判法立法前,都可能無限期地在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之間來來去去。因為只要經過最高法院認定有疑義,就會一再地把案件發回給高等法院更審。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有一些案子會「卡」在這個「合法的程序」裡頭。在法律界,這個狀態俗稱「上沖下洗」,也就是在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之間來回循環,不斷上訴又發回。而回到邱和順案。本案之所以會在高等法院與最高法院間不斷發回,「上沖下洗」纏訟22年,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法官並無十足的證據和確信可以定讞多名被告,但是對於罪證不足的案件,法官也並不願意回歸司法審判最基本的原則︰無罪推定。

長達23年的訴訟——從邱和順案看上沖下洗的司法審判程序

2019/09/10

在台灣的刑事訴訟體系中,涉及謀殺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審判案件,在2010年刑事妥速審判法立法前,都可能無限期地在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之間來來去去。因為只要經過最高法院認定有疑義,...

《超危險人物》以少年的暴力為劍,卻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招招指向更巨大的暴力結構。是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失能、父權的粗暴、制度的操縱塑造了暴力少年,並將他推入暴力循環的漩渦中。大多數的人都害怕暴力,尤其外顯的肢體或語言上的暴力,卻忽略滋生這些暴力的根源可能就是隱而未顯的制度,毒瘤似的,一代代複制暴力。    如此的暴力循環是否有救贖的可能性?是否有機會如旋轉門一樣轉出不同的方向?

【影評】《超危險人物》:暴力與愛的辯證

2019/09/01

《超危險人物》以少年的暴力為劍,卻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招招指向更巨大的暴力結構。是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失能、父權的粗暴、制度的操縱塑造了暴力少年,並將他推入暴力循環的漩渦中。大多數的人都害怕暴力,...

當藝術家們在片中用吟詩、繪畫、音樂、歌唱、身體、口白、戲劇...等,表達沈重的死亡及死刑,影片本身的畫面跟配樂,卻不知不覺攜手形成一種唯美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的影像氛圍。本片的公開播映網址底下,有幾則網友留言稱讚本片「好美」。這讓我不禁好奇:困難而黑暗的議題究竟應該如何呈現?倡議式的直白論述,與重視美感經驗而拉出的迂迴距離,兩者之間有多少可能性?該怎麼思考「帶著美學距離地討論殘酷議題」跟「殘酷議題被詩意化」之間的差異,及可能的令人不安?甚至「形式」吞掉「內容」的浪漫化危險?或者是,越是無法逼視的現實,越需要用影像之「美」的轉化,讓人能夠接近?

【影評】清晨五點—這是椅子,還可以是什麼?

2019/09/01

當藝術家們在片中用吟詩、繪畫、音樂、歌唱、身體、口白、戲劇...等,表達沈重的死亡及死刑,影片本身的畫面跟配樂,卻不知不覺攜手形成一種唯美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的影像氛圍。本片的公開播映網址底下,...

然後幾個聳動的標題這樣的下著:「當至愛慘死眼前,你還支持廢死嗎?」然後幾個主流媒體的採訪片段裡頭有青澀導演的訪談,他告訴你他德國的朋友與台灣朋友對他的電影不同的解讀,然後在一些報導裡頭,透露出導演拍攝初衷似乎並非僅要讓大家探討死刑而已,而是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他的作品,反思當人們親身面對理念的阻礙與經歷時,才得以真正考驗是否能堅持到底、不違背初衷。從上面的訪談來看這部電影,就那麼有點像是電影中帶到的哲學家尼采後世的照映一般,尼采大概也很難預料到,終其一生厭惡反猶主義的他,所闡述出來的超人之說,在爾後卻被斷章取義應用於納粹之上。

【影評】理念與現實的考驗:The day to choose 審判

2019/09/01

然後幾個聳動的標題這樣的下著:「當至愛慘死眼前,你還支持廢死嗎?」然後幾個主流媒體的採訪片段裡頭有青澀導演的訪談,他告訴你他德國的朋友與台灣朋友對他的電影不同的解讀,然後在一些報導裡頭,...

不願處死兇手的母親、死刑雞尾酒白老鼠的律師和無罪開釋後的前死刑犯,他們是本紀錄片中三個故事的主角,共通點是都曾以不同的身份與死刑相連。看完本片以後,我心中沒有解答,反而多了許多疑問。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一直是當重大刑案發生時,許多人主張的做法,要讓兇手為了他所做的事負責,並且藉此撫慰被害者家屬的心情,但是,被害者家屬的想法真是如此嗎?

【影評】三個近距離凝視死刑的故事:《死刑關係人》

2019/09/01

不願處死兇手的母親、死刑雞尾酒白老鼠的律師和無罪開釋後的前死刑犯,他們是本紀錄片中三個故事的主角,共通點是都曾以不同的身份與死刑相連。看完本片以後,我心中沒有解答,反而多了許多疑問。 以牙還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