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無法遏止犯罪

 

『事實上,相信死刑具嚇阻效用的那些人不瞭解人性。罪惡的激情不會比高尚的激情更受阻於對於死亡的恐懼。假如對死亡的恐懼擋得了人,世上既不會有偉大的士兵,也不會有偉大的運動家。我們欽佩這些人,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毫不遲疑。其他那些被別種激情所驅使的人也毫不遲疑。所謂處於極度激情中的人會因怕死而被約束,這種想法只是為了死刑而被創造出來的。』——羅貝爾·巴丹戴爾(Robert Badinter) 

常常有人會宣稱死刑是治安的安定劑,透過死刑的執行可用來嚇阻犯罪並維護社會治安與安定,這是死刑必要性的一大展現,但事實來說真的是如此嗎?我們其實可以從幾個面向的觀點來看看死刑嚇阻力的真實。

死刑制度反而孕育出更多重刑犯?

2021年的年底,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已經透過立法或在實務上廢除死刑,有108國(超過全球半數國家以上)已經全面廢除死刑,144國在法律或實務上廢除死刑,仍有55國保留死刑。

廢除死刑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國際共同努力向前的目標,然而廢除死刑並非順應國際潮流,而是可以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統計跟歸納出一些我們應該了解的事實。

以多數人最習慣拿來與台灣相比的美國來說,在五十個州別中,目前有二十三州已廢除死刑,七州法律上廢除死刑,八州超過10年未執行死刑(可視為實務上廢除死刑),一州非正式廢除死刑,僅十一州維持死刑。且我們可以從相關的統計資料發現,廢除死刑各州平均遭殺害的比率並未因廢除死刑而上升,反而呈現下降趨勢,甚至在廢除死刑的各州,殺人率遠低於維持死刑的那些州。

犯罪率跟死刑制度的存在與否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死刑對於重大犯罪也沒有嚇阻作用。

上述美國例子中,該趨勢的呈現仍必須要參考更多可能的因子,例如社會福利政策、警政系統、薪資水平、稅收、房價等等與民生更貼近的議題來逐一檢視。

回到台灣的脈絡來看,由下圖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執行死刑的人數和重大刑案發生數並沒有明確的關聯性,即使硬要比較,也是均呈現下降趨勢。但這也同樣要參考每一年多項社會政策在台灣的推動和落實的成果來一併比較與討論。至於民眾認為「重大刑案變多」的誤解,可能來自於媒體過度報導、資訊傳播快速等原因,而並未實際去檢閱警政署相關統計才會產生錯覺。

shu_chu_1.png

 
 

死刑是否淪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如果有關注近幾年執行死刑的時程以及重大殺人案件發生的間隔,就必須得問自己「死刑真的能夠有效嚇阻犯罪嗎?」。從下面這張圖所羅列的重大社會事件、重大矚目殺人事件,以及執行死刑時間軸可以看出,執行死刑並無法遏阻殺人事件。

反而我們要看的是,許多執行死刑的時機點,都與社會上發生的一些政治事件時間點接近。這真的僅僅是巧合嗎?如果不是,執行死刑,會不會是執政者的政治工具?

ying_mu_kuai_zhao_2022-09-07_xia_wu_4.39.26.png
 
 

死刑不是安定劑,被害人保護才是解藥

張娟芬在《殺戮的艱難》一書中提到:在談死刑時,常常遇到聽眾問:「廢除死刑後要如何照顧被害人家屬?」每每令她哭笑不得。難道現在不用照顧嗎?只要死刑不廢除,就不用照顧被害人家屬了嗎?果真我們現在就是在用死刑照顧被害人家屬!可是絕大多數的案件的被害人家屬還健在,他們需要支持系統;絕大多數案件的被害人與家屬,也沒有得到死刑的安慰。

死刑沒有嚇阻犯罪,倒是無謂地轉移大眾的注意力,也阻礙了大眾對被害人保護系統的關切。沒有一個社會是零犯罪的,成為被害人的風險永遠都存在,遇上倒楣事的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如果我們的社會有完善的被害人支持系統,那就是說,萬一不幸的事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整個社會會投注資源來幫助我,等於所有人跟我一起承擔風險。這樣的社會才能令我們有安全感。

主張廢除死刑並不代表主張犯罪可以免刑,即使廢除死刑,仍然有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等自由刑對犯罪者實施懲罰,懲罰並沒有隨之消失,只是我們希望讓懲罰是更加有人性和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