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一個沒有死刑的世界—第八屆世界反死刑大會於柏林

文/林欣怡(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從2004年開始參與每三年舉辦一次的「世界反死刑大會(World Congress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那時候是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二屆大會。隨後則是2007年在法國巴黎、2010年在瑞士日內瓦、2013年在西班牙馬德里、2016年在挪威奧斯陸、2019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及今年(2022)第八屆在德國柏林舉行。

在歷經了將近三年疫情肆虐無法出國的狀況後,11月在柏林舉行的大會,總共有超過1000人從全球100多個國家飛來參與。台灣也沒有缺席。今年台灣的NGO代表團中,有包括廢死聯盟、民間司改會、法律扶助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夥伴;此外新成立兩年多的國家人權委員會也有兩位委員應邀出席,這是台灣首度有政府機構的代表參與。

首屆的世界反死刑大會於2001年6月在法國史特拉斯堡舉行,主要由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支持及法國組織「一起反對死刑」(ECPM, Ensemble Contre la Peine de Mort)主辦,包括國際人權聯盟(FIDH)及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都是主要的發起者。隨後發表的史特拉斯堡宣言(the Strasbourg Declaration)確立了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廢除死刑組織,所以在2002年羅馬會議中成立了世界反死刑聯盟[1](World Coalitio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WCADP)。世界反死刑大會及世界反死刑聯盟都是重要的全球廢除死刑平台。

「除了能夠瞭解到更多的廢除死刑議題外,世界反死刑大會的舉辦也激勵及支持了世界各國的運動者,讓他們不孤軍奮戰」,首次出席大會的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榮璋參與後表示非常驚艷。的確,每一屆大會的舉辦都會產出創新的運動策略,例如馬德里大會中確認國會議員參與廢死運動的重要性;奧斯陸大會則是開展了和國家人權機構(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es, NHRIs)合作的路線;布魯塞爾的大會則是開始論辯企業及私人機構如何發揮廢除死刑的影響力;在今年的柏林大會上,則是強調年輕世代的參與,他們會是未來廢死運動的中流砥柱,該如何支持倡議者們是至關重要的課題。

這些討論也成為台灣廢除死刑運動的養分。我們參與世界反死刑大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會議中汲取不同國家的經驗,腦力激盪後擷取台灣需要的經驗和知識,回到台灣實踐。除了大會的舉行外,會外非正式的會議及交流,則可以尋求跨國、跨區域合作的機會,每次大會後,都會獲得不同組織及專家的協助。台灣雖然受到中國的壓迫不易在國際上獲得空間,但台灣的廢死運動相較於其他議題則是較受到國際關注的。

這次台灣NGO代表團中最受矚目的人是謝志宏。謝志宏的死刑冤案發生在2000年,歷經20年的冤屈後,終於在2020年獲得完全的平反。2019年在布魯塞爾的大會上,我們在NGO展區上展示了王信福、邱和順及謝志宏的海報,請與會者連署支持他們。今年當他出現在柏林大會上時,鼓舞了許多廢死運動者,大家都沒有想到,三年前還只能以海報現身的他,竟然能夠親自現身。「謝志宏的故事很激勵我們,希望三年後我們有機會讓凱斯.拉馬(Keith LaMar[2])也出現在這個舞台上…」Keith救援團隊成員葛爾迪朱(Amy Gordiedjew)在閉幕致詞時這樣說。

謝志宏是第一次辦理護照、第一次搭機出國,他像個好奇寶寶不斷地看、不斷地拍照以及和大會參與者說話,以自身的經驗鼓勵大家;他看到了柏林今年的初雪;他去了萬湖會議別墅、德意志抵抗紀念中心等等景點;吃了德國豬腳以及其他傳統食物、在柏林逛街…,最後他說「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死刑犯,在這裡真正感受到自由…」。

在台灣廢除死刑之路尚未走到終點,死刑冤案的救援也不止王信福、邱和順,希望有一天,他們兩位也可以說出同樣的話來。

世界反死刑大會活動集錦:


台灣NGO代表團成員在大會結束後和ECPM執行長哈斐爾.尚努亞宗Raphaël Chenuil-Hazan(右四)謝志宏(中前)合照。圖/林育立攝。

 


討論死刑犯的智能與心理障礙工作坊,謝志宏(中間)、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王容(左三)、民間司改會林稚芳(左二)參與討論。圖/廢死聯盟。

 


在大會現場的攤位中,我們介紹台灣的現況。王信福和邱和順的簡介漫畫很受歡迎,大家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倡議方式。也有很多人訝異:「台灣竟然還有死刑?」圖/廢死聯盟。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倡議專員王容(右一)訪問彼特・歐酷 Pete Ouko(左一),他是肯亞前死刑犯,2016年獲釋,在死牢15年,目前致力於推動肯亞廢死教育。圖/廢死聯盟。

 


在「國家人權機構與民間社會如何共同推動廢除死刑」工作坊中,有來自摩洛哥、奈及利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台灣的國家人權機構委員共同討論運動策略。ECPM也公布他們所出版的《廢除死刑:給國家人權機構的實用手冊(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 Practical Guide for NHRIs)》。左一為台灣國家人權委員會高涌誠委員、左三為王榮璋副主委。圖/廢死聯盟。

 


英國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與廢死聯盟合作過很多的研究計畫,最新一個報告是《台灣立法委員對死刑之意見調查(Legislators’ Opinions on the Death Penalty in Taiwan)》,藉由大會期間我們開會討論了未來合作推動的行動。右一為死刑專案執行長雷紹爾(Saul Lehrfrubd)、右二為調查報告撰寫者牛津大學卡羅琳・霍伊爾(Carolyn Hoyle)教授。圖/廢死聯盟。

 


烏干達前死刑犯蘇珊・淇古拉Susan Kigula(右一)在死牢中度過將近12年的時間,她在獄中考上律師,2016獲釋。她祝福台灣的死刑冤案可以早日平反,也希望台灣可以盡快廢除死刑。圖/廢死聯盟。

 


讓台灣成為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家。圖/廢死聯盟。

 


廢死聯盟研究助理楊小豌(左一)在廢死教育國際網絡會議(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Abolition Education)上,介紹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教育工作。圖/廢死聯盟。

 


[1] 世界反死刑聯盟目前有161個成員,總部在巴黎,台灣廢除死刑聯盟是執委會(Steering Committee)20名委員之一。

[2] 凱斯.拉馬 Keith LaMar是一位美國的死刑犯,已經被監禁30年,關押在獨居的牢房中。他被控參與了一場1993年Lucasville Prison的暴動,造成一名警察及多名囚犯死亡。在完全沒有證據、由全白人的陪審團審判下,可以證明他無罪的證據被藏匿的狀況下判處死刑。(更多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justiceforkeithla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