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是民意還是民代反對死刑?

文/羅禮涵(廢死聯盟倡議專員)

話說從頭,廢死議題真的不能碰?

論及死刑存廢,很多人都認為它像是不可以觸碰的禁忌一般,避之唯恐不及。但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分析,這個現象並非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如此,台灣政壇其實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是不能公開談論對於死刑的想法。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內國法化的兩公約,其中《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有一項宗旨就是追求廢除死刑。在面對選票壓力、進步價值的追求中,有一段時間,朝向逐步廢除死刑甚至是兩大黨遠程的治國目標共識。

直到2010年,時任國民黨立法委員吳育昇為了掩蓋自己私生活的醜聞,將砲口對準上任以來堅持不執行死刑的自家法務部長王清峰,有著堅定廢死價值的王清峰終究抵不過政治壓力而下台。從那時候起,政治氛圍驟變,法務部也從來沒想過怎麼回應「久未執行」這個質疑,政壇上就算是支持廢死的人也沒敢出面為政府背書。於是政府選擇屈服,改變原先也就不怎麼堅定的政治目標,開始執行死刑。到後來在多起政治及社會運動的浪潮中,政府發現執行死刑好像成為可以轉移焦點,甚至是有「選票」可圖的事。傾向廢除死刑的政治人物因此沉得更深,不回應就是最大的善意。執行死刑與否才因此慢慢成了民意代表搶著質詢,用來作為自己問政紀錄的一大工具,一路至今。

img_6032_1.jpg
《台灣立法委員對死刑之意見調查》報告於立法院進行發表。圖 / 廢死聯盟

停止死刑執行是國際趨勢

世界上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在法律上已經拿掉死刑,或是被認定為實質廢除死刑(超過十年未執行,或者政府有明確宣布暫停執行死刑)。近年來第109個廢死的國家是獅子山共和國,在2021年7月廢除。第110個是巴布亞新幾內亞,在今年(2022)三月初正式廢除死刑。

以執行死刑的情況來說,2021年的數據尚未統計,而2020年相較前一年,死刑執行數下降了26%。僅18個國家有執行死刑紀錄,共計483件,台灣貢獻一件:2020年4月,在「Taiwan Can Help」捐贈口罩的讚聲中,政府忽然地執行了翁仁賢。

至於執行死刑國家的分布,有88%的死刑執行來自伊朗、伊拉克、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其中不包含中國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向來不公開執行死刑數據,但估計一年的執行數可能有上千件。因此加上中國,可能99%的死刑執行來自這五個國家。

民意支持死刑?

英國的人權組織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共同委託牛津大學、東吳大學進行《台灣立法委員對死刑之意見調查》的學術研究,其中有許多突破性的結論,都可以讓我們重構對於民意和民代在死刑議題的想像。

雷紹爾(Saul Lehrfreund)律師首先直言,相信大家都聽過「台灣沒有辦法廢死是因為台灣民眾支持死刑」這種說法,但其實死刑專案團隊早在2019年便針對台灣的民意調查做了更全盤的檢視跟驗證。該份報告重新分析中研院於2013至2014年所做的民意調查,該研究有超過2000位受訪者,其中有幾個值得留意的研究結果。像是越強烈支持死刑的民眾,往往對於死刑的知識和認識越是淺薄,而當他們獲得的資訊越多,就越傾向不支持死刑。數據顯示,有32%強烈反對廢死的受訪民眾,當他們知道更多死刑相關的資訊後,仍維持強烈反對廢死的比例會大幅降到剩6%。因此我們可以思考的是,既然民眾對於死刑的了解這麼有限,那他們對於死刑的態度跟想法真的是可靠或可信的嗎?雷紹爾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有事實根據來源才算是有效的意見。」

再者,台灣人民普遍對於刑事司法的信任程度很低。該份研究得出有73%的人認為台灣有冤案的發生,也有65%的人相信在台灣是有無辜的人被判死刑的狀況。當研究進一步提供死刑之外的其他刑罰作為替代方案時,有四分之三的受訪民眾願意接受這樣的替代方案來取代死刑。

這些研究結果都說明了民意並非那麼單一且死板,它背後是有更多的意義值得探究。尤其民眾觀感跟態度中,還有太多細微的影響因素可以分析。而無論如何,至少我們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民意對於死刑的強烈支持並非不可動搖。

20191022_103957.jpg
雷紹爾律師(右三)與死刑平反者鄭性澤(右二)、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右一)於2019年出席「國際人權聯盟 FIDH」第40屆年會。圖 / 廢死聯盟

支持廢死三大理由:錯殺、不具嚇阻作用,死刑違反人權

2021年,死刑專案團隊再度提出新的研究。兩年前針對民意,現在則直搗核心,針對立法委員做研究。儘管礙於疫情,最終研究團隊只問到38位立法委員,但其中仍然有值得參考跟解碼的數據和意義。像是立委對於死刑的態度,38位之中,有61%支持廢死,39%希望維持死刑。而且這39%中只有一位是強烈支持保留死刑的。再者,支持廢死的前三大理由分別為:死刑恐怕會錯殺無辜的人、死刑並不特別具有嚇阻效果,以及死刑侵犯人權。而支持死刑的三大理由則不外乎像是:死刑有嚇阻重大犯罪的效果、民意普遍支持死刑,以及受害人認為有這種懲罰的必要。

此外,針對預防暴力犯罪,幾乎所有的受訪立委都支持需要更完善且全面的社會正義政策,像是年輕國民的道德教育、加強扶貧措施,或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加強預防性處置等。只有一位立委認為「要有更多的死刑執行」才能防止暴力犯罪,但這選項卻是其他受訪立委的最後順位。

這個結論和兩年前民意調查報告相同:得知更多論述有助於改變並強化人們的立場。當提供更多與死刑相關的正確資訊時,本來支持維持死刑的立委當中,就有部分的委員意向會有所動搖。且就算無法因此被說服,而直接改變支持或反對死刑的立場,至少原先支持死刑的強度會有所鬆動。雷紹爾強調,兩份報告應該並置來看,而非各自解讀。

fan_yi_translation_taiwan_tweets_feb_2022_gai_tu_fordian_zi_bao_v1_0.jpg
受訪立委認為可以降低暴力犯罪的有效措施。圖 / 廢死聯盟

民代、民意,與時俱進的有機體

苗博雅提到,台灣一直欠缺適當的工具和客觀的資訊,來釐清不同民意代表或是政務官的想法。檯面上敢講出自己對死刑議題立場的人,通常是因為選前他們在不同的位置上就已經表態過了。本次國會問卷調查研究報告雖然是以匿名性的方式進行,但也因此讓我們知道,理念上支持廢死的立委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多,甚至若要動員這些意見跟我們相近的政治人物是可行的。加上2014年後,有許多學運、社運出身的年輕政治人物,就算對這個議題可能不那麼熟悉或關心,通常也不至於會堅定反對廢除死刑。影響這些人參與廢死運動,是廢死運動者在做組織運動和策略上有機會突破的。

同時選民的部分也是,在了解正確資訊的情況下,堅定支持死刑的人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多。民意代表的身分是要一定程度的反映民意和支持者的想法,因此社會倡議當然是不可以放棄的途徑。當人民的聲音改變,民意代表的聲音或多或少也都會有所改變。廢死運動如果能讓更多的人願意露臉、表態,強化他們的信心,讓他們知道這題是可以討論的,也讓他們知道選民對死刑的態度並非那麼不可撼動,那麼民意代表是非常有機會去影響更多人的。台灣立委確實可以在台灣廢死的路上扮演非常重要跟關鍵的角色。

 

 

img_6183.jpg
「廢死星期四:民意反對廢死?談論民意代表對於廢除死刑的意見」活動後與聽眾合影,(前排左至右)主持人林欣怡、與談人雷紹爾(電腦螢幕)及苗博雅。圖/廢死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