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灣死刑判決報告:凝視女性殺人犯

2021台灣死刑判決報告:凝視女性殺人犯

書名:《2021台灣死刑判決報告:凝視女性殺人犯》

編輯、校對:王顥翰、吳佳臻、吳奕靜、林欣怡、林慈偉、洪如靜、梁組盈、楊小豌、楊德涵、詹斯閔、羅禮涵

封面設計、美編:陳玟卉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出版: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印刷:映鈞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王麗芳:無所逃於天地的不歸路

2022/01/17

王麗芳的一生,是一個不斷逃離的過程,逃離印尼的原生家庭、逃離台灣的雇主、逃離婚姻、逃離由性別、種族、階級等弱勢身分帶來的束縛與壓迫。然而,她終究無法逃脫由這一切交織而成的巨大網羅。2020年,最高法院駁回檢察官上訴,她被判處有期徒刑28年定讞。

張芳馨:被忽視的姑嫂衝突

2022/01/17

像座孤島被困在家裡、同時要面對姑嫂關係的女性,太普遍了,但他們都不會去殺人。確實千萬人都承受保守家庭框架,實情是:越有經濟資源的人,越能在傳統下尋求改變。其他女性可能選擇搬出婆家,可是張芳馨做約聘清潔工、先生當警衛,兩人薪水加起來不過三、五萬,還得負擔兩個幼子開銷,如何可能改變現狀。美國作家約翰.齊佛描述資本主義下小家庭的悲喜寫道,「由於我們的生活受限於我微薄的薪水,愛莎每天的生活幾乎一成不變,...

謝依涵:我要做你純潔的新娘

2022/01/17

我們對於謝依涵罪名的討論,並不是認為如此可以讓她得到比較輕的刑度,畢竟她犯的罪、奪去的兩條生命都是事實,可是我們也發現從媒體到判決書無一不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待謝依涵,如今判決書中強盜殺人的「劇本」裡只有謝依涵是壞人,不願意承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像是紅樹林水底下複雜的根系,甚至包含著複雜的生態網絡。我們不禁會懷疑司法制度存在的本意為何?作為本該專業、崇高的、被人民所期待的正義標準,...

蔡京京:三稜鏡下折射出的真相

2022/01/17

人類社會向來重視家庭的功能,家庭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的團體,也是培養我們對於世界、自己的認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幼兒時期在家中奠基的價值觀,即使長大成人後已難以憶起,卻常存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在家中缺乏穩定、安全依戀關係的人們,像是在海上漂浮的船隻,遲遲找不到自己的錨,有時觸礁了,還以為那便是岸。我們或許都曾在探索愛的過程中迷路,然而蔡京京卻是喪失了路標與指引,因此在這一路上,她最終走入了歧途,...

林于如:先是自己,才成為媳婦

2022/01/17

「驚世媳婦」的代名詞,早已取代林于如三個字,成為她另一個姓名。但我們好像常常忘記,在女性成為媳婦之前,她得先是自己,也許經過一段兩人相識、相戀的過程,基於一定的關係基礎後,才選擇進入家庭,從此開始練習做一個媳婦。

太自然了所以看不見:從性別角度談女性死刑犯

2021/10/29

法律或法院判決的用語,有時看似性別中立。但我們可以進一步質問,究竟是性別中立或是性別盲?法官若在性別這一題缺席了,案件的重要細節可能會被忽略。張芳馨殺害小姑,他的丈夫在姑嫂衝突中是什麼角色,我們無從得知。蔡京京與男友曾智忠殺害蔡母,兩人感情互動裡的權力關係,判決隻字未提。謝依涵和被害老翁究竟有沒有更進一步的感情關係,法院沒有著墨。看似保持中立且沒有說清楚的那些,很多時候反而是量刑審酌的關鍵。

凝視女性殺人犯(三):我想做他純潔的新娘

2021/10/29

本文指出的某些問題,在男性殺人犯的案件裡也存在,比如法院不調查或淡化犯罪的前因與脈絡,證詞可信度的取捨缺乏合理說明,判決以某些未必符合實情的用語來誇飾被告的惡性,拒絕調查對被告有利的因素,量刑部分拼貼制式化用語等等,都不是女性殺人犯獨受的待遇。「康乃爾報告」所說的雙重審判,對於男性被告來說可能也有部分成立,因為量刑的部分就是在審被告這個「人」以決定刑度。不過,男性被告所受的第二重審判,...

凝視女性殺人犯(二):地位低下的棄婦

2021/10/29

這幾位女性殺人犯都因為家庭關係的糾結而犯下重罪,林于如、王麗芳、張芳馨都在結婚後與夫家親戚同住,也都在「從夫居」的框架裡居於邊緣劣勢。她們被家庭所定義,但是她們在家裡的位置卻似乎很不穩定,很容易失去。她們三人都生了孩子,但還是有棄婦的擔憂。

凝視女性殺人犯(一):法律與性別的雙重審判

2021/10/29

廢死聯盟在今年八月舉辦了「凝視女性殺人犯」工作坊,這個故事可以從「康乃爾報告」說起。二〇一八年,康乃爾大學法學院世界死刑中心出版了一份報告,探討女性死刑犯的問題,標題是「Judged More Than Her Crime」,可以譯成「審判她的犯罪並評斷她」。「judge」可指司法的審判,也可以指人對人的(道德)評斷,「康乃爾報告」的意思是當女性犯罪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