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分析

此人沒有教化可能性?— 2018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

此人沒有教化可能性?— 2018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

此人沒有教化可能性?— 2018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   死刑判決作為國家對人民施加最嚴厲的刑罰,在品質上當應必須能夠通過最嚴格的品管,這是現代公民對於節制國家權力最起碼的思考。事實上,自2009年兩人權公約施行、2013年最高法院開啟死刑案件言詞辯論以來,台灣死刑案件的判決書樣貌,也開始漸漸產生變化並有不一樣的論述方式。例如,判決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引用國際人權公約或教化可能性概念在具體死刑個案;又如,也有判決明確強調科處死刑的正當程序及應實質調查。

《判生或判死?—2017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介紹

死刑判決對人民施加了最嚴厲的刑罰,在品質上必須能通過最嚴格的品管,這是現代公民對於節制國家權力最起碼的思考。事實上,自2009年兩人權公約施行、2012年底最高法院開啟死刑案件言詞辯論以來,台灣死刑案件的判決書全貌,也開始漸漸產生變化並有不一樣的論述方式。

《2016台灣死刑判決報告-十位精障死刑犯之判決綜合分析》介紹

 一般民眾與主流媒體,對於精神障礙者的案件,經常會預設被告蓄意假裝及法官愚昧判斷。但往往是我們對精障者的形式與成因欠缺足夠認識,案件真實脈絡與樣貌亦無仔細梳理所造成的偏見。我們忘記追問的是-律師憑什麼證據主張?法官又是如何認定?

《2015台灣死刑判決報告-七十五位死刑犯判決綜合分析》介紹

2015年,廢死聯盟出版年度死刑判決報告,就本聯盟已掌握的75位死刑被告/67起案件,做一次整體性的分析觀察,具體地指出台灣死刑判決存在那些通案性或個案性的問題點。以下就該份報告做一個完整的架構介紹。 這份報告對於糾纏多時的死刑論辯,有幾項突破。 第一,是對於死刑判決進行實況考察。所有人都可以隨口說出對死刑制度的意見,但是很少人真正看過死刑判決,即使法律專業者亦然。沒看過死刑判決,那對死刑判決的意見從哪來?大眾想像中的那種「極端之惡」,幾乎毫無例外是媒體印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