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
沒有華麗的場地和豐富的資源,但有一群關心生命的人,以死刑議題作為核心,在每個星期四聚集。
我們期待,廢死星期四成為一個平台,讓大家自由的來、自由的去,一起在這裡讀書,了解死刑個案、認識「同學」,以及看見被害人的模樣。
廢死星期四也是一個連結。如果廢除死刑已經是你堅定的信仰,請讓我們彼此認識成為夥伴;如果你對死刑存廢有困惑,也能在這裡透過各種形式的交流,彼此對話,我們相信所有的思想都是經過反覆的論辯和深刻的反省所淬鍊出來。
廢死星期四並且是一種行動。我們確信,台灣會成為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家,但我們也明白,在廢除死刑的路上,還需要很多不停止的努力。
廢死星期四也將是你、是我共同的想像與可能,歡迎、也邀請你的參與。
廢死星期四開張!
【廢死星期四。心得】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攝影/周芳聖(廢話電子報編輯)
關於死刑的存廢議題上,雖在心中早已有定見,但參與廢死星期四還是讓我從更多不同的視野去思考死刑,畢竟在過去的學習經歷裏頭,遇到會有興趣踏入這個議題的人們,大多都是法律或是社會人文科學背景的,雖然討論死刑議題過程中本來就是牽涉到許多社會人文的觀點,但透過不同背景的人來理解死刑仍然是有意義的。
廢死星期四讓不同背景的人因為對死刑有意見而聚集在一起,我認為更有意義的是,透過這個活動去跟社會群體溝通,長年以來,社會的輿論對於死刑的態度是光譜兩端無法有交集,但觀察下來也會發現,許多的觀點是因為不夠理解而產生。在現代資訊發達的社會下,資訊的取得相對於過去確實快速許多,但卻也因為如此的方便性,讓我們花時間去了解不同事物的意願,隨之降低,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得越來越遠,甚至變成「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而對我來說,死刑卻又是一個必須把彼此距離拉近才更容易理解接納的議題,我們除了釐清司法制度對於發現真實的侷限性外,更需要的是去貼近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釐清出什麼才是造成社會防護網產生破洞的真正原因,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死刑所帶來的社會意義。
在廢死星期四一系列活動中,寫信給同學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何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藉由社交互動能夠讓彼此的距離漸漸拉近,而那些不能像我們一樣在社會上自由自在生活的同學們,曾幾何時卻也是努力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共同體,卻因為許多難以言盡的原因,必須被隔離在與我們不同的空間裡,雖然只能透過書信間的來往進行文字上的交流,對比起社會對於他們過去特定行為與人性面上的描述,卻時不時會產生到底跟我交流的人是否真如同大家所形容一般的錯覺,在經過多次的交流後,對於彼此的想法會越透漏越多,也讓彼此之間覺得距離感不再這麼遙遠,進而能更加瞭解彼此是如何看待社會上的事物,甚至開始質疑起社會的安全防護網到底是在何時崩壞而未能把每個正在往下墜的人及時地攔下來。或許在死刑的議題上,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與大眾溝通,但我仍然深信著只要大家願意花一點點時間來了解更多關於死刑所象徵的社會意義後,就能夠更有機會凝聚起社會的共識,讓死刑不再是一個被利用來安撫大眾對於社會安全防護網破洞的不安,而將焦點真的放在填補社會安全防護網上,避免更多的悲劇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