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立場的溝通之旅《廢話電子報第88期》

 
廢話電子報第88期  2016/08/23

編輯室報告

台灣支持死刑者佔絕大多數,除了尖銳的辯論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和親近的家人、朋友、師長深談死刑嗎?本期電子報青春活潑可愛的實習生們,將為我們進行一場雙方不同立場的溝通之旅。最後,本次電子報也推薦《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作為延伸閱讀。

以下為本次電子報採訪目的:

本次在於使支持、廢除死刑兩種立場的人們,放下對彼此可能的定見,更加深入地相互了解、溝通對話。或許有人會認為此二種貌似對立的立場間應毫無任何交集的可能,但是,事實上確實是如此嗎?有沒有可能,有時候是彼此過度曲解對立面的人的想法呢?

或許,不同立場的我們,實際上都是懷抱著某種讓社會更好的想像,所以站上了支持或反對死刑的一側。那或許便不需要抱持太多的「恨」、「憎惡」加深彼此的誤解,如果能夠互相理解彼此的相同與不同,或許在這兩種立場中間,我們能夠在整個時代往前推移的路上,對於此議題中:誤判機率的降低、監獄教化功能的發揮、犯罪被害人保護制度的完善……等難題,有著比現在更多的貢獻。

如果我們肯開啟對話,社會,或許真能在充滿混亂對立的時代中;在人們放棄一味地謾罵、相互指責之後;在彼此理解並願意善意溝通對話的基礎之下,迎向我們對於未來美好的想像。(廢死實習生林琬鈞)

【廢話回音】我們吠完換你吠。

反思與檢討:相互理解如何可能?

本文簡要整理了三位受訪者的說法,並嘗試提出回覆。然而,作為廢除死刑的支持者,我們也不斷在思索:如何能夠說服更多人、爭取更多人們的支持?對另一方的論據提出嚴謹批判是一種作法,但理解不同立場的想法也同等重要——為什麼這麼多人無法接受廢除死刑?對他們而言,最能打動他們/最易激怒他們的廢死論述又是什麼?» 閱讀全文

【廢話回音】我們吠完換你吠。

 激情對立以外的互動可能-訪死刑支持者

當以整體社會安全為目的考量,被害者的意見也不會是唯一的考慮因素;而若他們不會再犯的可能性很高的話,或許就不必判處死刑。但是,其實對於沒有再犯可能性便不必處以死刑這樣的想法,自己心中其實還是游移不定的,一部分的原因,其實也是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閱讀全文

【廢話回音】我們吠完換你吠。

死刑,柔軟的我們用以抵禦不安的假想防線-訪死刑支持者

她最最掙扎、抗拒的是「決定他人生死」這個概念:「理想來看,我覺得我不是要做這件事情的人。如果像納粹集中營那樣,真的要逼我去按,我搞不好還是不敢按。這件事可以交給國家。» 閱讀全文

【廢話回音】我們吠完換你吠。

必要之惡:死刑之於高中教師的存在與意義-訪死刑支持者

她同意冤獄是存在的,也覺得應該要透過各種途徑去搶救,但必然在認定上必然沒有問題、惡性重大的殺人事件,即使認定嫌犯有精神病,她也認為其必須判死,從日本剛發生安養院殺人事件來看,她認為若不判死刑,社會公平的存在將會被動搖。» 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早在創作《悲慘世界》與《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之前,年輕的雨果發表於1829年的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以純文學的方式來描繪圍繞著死刑所帶來的人性凌虐,使他成為法國文學界受人矚目的新銳。在一百八十多年後的台灣,陳以文導演從這部小說獲得了靈感啓發,加上了台灣的社會背景以及改編的死囚故事,在2015年創作了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試圖帶給觀眾探討看待死刑不同的思考視角。

 

聽聽看本書譯者吳坤墉及劇本創作者陳以文怎麼說?

» 閱讀全文

{domain.address} 《廢話電子報》編輯部|主編:林欣怡、林穎孟|編輯:吳佳臻、林慈偉、陳緯弘 
訂閱電子報|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