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廢不廢死刑應嚴謹討論

蘋論:廢不廢死刑應嚴謹討論

2010年 03月12日

王清峰部長的一席任內不執行死刑的話,引來軒然大波,對馬政府的衝擊力不下於楊志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部長雖然因此請辭,但死刑辯論沒有截然可分的是非黑白,很難獲得共識;但討論死刑的態度則大有檢討之處。

不能只是發洩情緒

死刑是否應廢是個深刻嚴肅的議題,牽涉極廣,包括法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宗教、生命科學、倫理學等等,不能像台灣整個社會這樣發洩情緒就算了。從一個民族、國家到社會,以什麼態度討論嚴肅的議題,可以看出該社會文明與進化程度。  這幾天我們看到許多反對廢死刑的人士,以相當情緒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意見。被害人家屬義憤填膺,實在其情可憫;但社會對這麼深刻的議題不是宣洩情緒就夠了,還需要深入的辯證。誠如法哲傅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所言:「公開處決的殘忍性、公開性、暴力性、力量懸殊的展示、精細的儀式,總之,它的全部機制都醞釀在刑法制度的政治功能中。」現代死刑雖已不採取公開展示的方式,但其處死的暴力性場面仍然驚心動魄。這麼危險的終極懲罰是否會錯判、該不該廢除,竟然沒有嚴謹的討論,等下次同一問題又出現,就再重吵一遍,也沒有新的論點。這說明我們的社會是沒有能力討論嚴肅議題的社會。 

1989年捷克知識份子哈維爾等人,在布拉格成立了「公民論壇」,制定8條「對話守則」,雖然是與執政的共產黨對話,但也適用於社會議題的對話與辯論。其內容是:1,對話目的是尋求真理,而非鬥爭。2,不做人身攻擊。3,保持主題。4,辯論時要拿出證據。5,不要堅持錯誤不改。6,要分清對話與只准自己講話的區別。7,對話要有紀錄。8,盡量理解對方。

先舉行跨學科討論

聽聽這幾天關於死刑的辯論,就知道我們社會對重大議題討論的態度,以及對死刑了解的程度是相當不足的。

學術界應首先開始舉行跨學科討論,再擴及媒體、國會和公民論壇的參與,才可能醞釀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