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死刑:難以簡單化約的民意
從20世紀的最後10年開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簡稱《公政公約》)締約國中仍舊維持、執行死刑者,已逐步減少。那些「延緩或阻止」死刑廢除的國家(如台灣),多半主張由於民意強烈反對,因此在政治上不可能作到廢除死刑,除非透過教育,使公民能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政策轉變。有些國家甚至主張,如果政府「違逆民意」,便是破壞對法律的尊重與服從,缺乏正當性基礎。
台灣的民意雖然支持死刑,但政府在政策上卻已朝向廢除死刑邁進。這些廢死的腳步包括限縮適用死刑的罪名,以及廢除絕對死刑。因此在實務上,面對最嚴重的謀殺案件,法官可以擁有裁量的空間,來決定是否判處死刑。另外,台灣於2009年將《公政公約》內國法化後,邁出的腳步就更大了。《公政公約》的第6條第1項保障每個人固有的生命權不能遭到任意剝奪。第2項要求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只能在面對「最嚴重的犯罪」時,才能使用死刑。第6項更清楚敘明公約的目標:「本公約締約國不得援引本條,而延緩或阻止死刑之廢除。」2013年,政府依據兩人權公約的規定,提出國家人權報告,並出面邀請十位素孚聲望的國際人權專家來台進行審查。國際人權專家依聯合國規格,提出《結論性意見與建議》,當中主張「中華民國(臺灣)政府應該加緊努力朝向廢除死刑,首要的決定性的步驟就是立刻遵守聯合國大會的相關決議案,暫停執行死刑。」。因此,除非台灣政府打算將已具有國內法效力的《公政公約》束諸高閣,否則廢除死刑已是台灣政府難以迴避的國家義務。
對於廢除死刑這個終極目標而言,民意的關注會有多大程度的影響?現任總統馬英九表示,廢除死刑是長遠目標,但目前主流民意確實仍支持死刑。他甚至指出當年在法務部長任內做過民調,反對廢死刑者,一般民眾七成四、中產階級七成八,司法界更高達八成八;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有七成二反對廢死刑。因此,雖然馬總統在接見國際外賓時,強調廢除死刑為政府的終極目標,但仍然在2010年帶動政府行政體系和傳播媒體一面倒支持槍決定讞的死刑犯。那一年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反對廢除死刑的民眾高達85%,同意以無期徒刑替代死刑者,亦從以往的過半數下降到34%。於是,政府再次宣稱,若沒有民意的支持,完全廢除死刑在政治上是作不到的事。現任法務部長羅瑩雪,自稱為佛教徒且反對死刑,卻在上任後不久就處決五名死刑犯。
可以支持「多數民眾支持死刑」這個說法的證據之一,當然來自民意調查的結果;但是,謀殺案件被害者以及其家屬的代言人也施加了不少壓力。許多統計來自於過於簡單的問卷題目,而不考慮更進一步的問題,例如,如果加上能讓民眾滿意的替代方案,民意支持度會有什麼變化;或是如果民眾了解到更多死刑制度的事實以及死刑對犯罪率的影響,民意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
許多與死刑相關的民調研究側重於深入探究民眾的想法,以及為何支持死刑,結果發現與死刑相關的民意實在太過複雜,而且多半受到情感的影響。因此,以民意做為決策的基礎是很有問題的。在已經採行人權標準的國家尤其如此,因為人權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保護公民的權利,使其不會因為民意與民意造成的政治壓力,而受到傷害。
Roger Hood與Carolyn Hoyle於1989出版《死刑:全球的觀點》(Death Penalty: a World- wide Perspective),到2014年的第五版仍以專章深入分析死刑民意的問題。Peter Hodgkinson與William Schabas主編的《死刑:廢除的策略》一書(Capital Punishment: Strategies for Abolition, 2004)也有專文詳細論述民意與死刑。自1980年代就經常研究死刑民意的Rober M. Bohm在他與其他兩位學者主編的《美國的死刑實驗》(American Experiment with Capital Punishment, 2003)一書中分析討論了美國死刑民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綜合而論,Hood、Schabas、Bohm三人大約指出民意調查所指稱的死刑民意有下列幾個主要的問題:
(一)、民意調查的題目太過簡化。常常只用一個題目問受訪者是否贊成廢除死刑或維持死刑。但事實上,民眾有關死刑的看法很複雜。通常在調查時加問另外一個問題,結果就很不一樣。許多國家在調查時追問是否贊成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來取代死刑,贊成的就很多,甚至有時超過半數。
(二)、民意調查所得的民意是受訪者當下的立即反應,大多也未被充分告知相關資訊,也就是民眾並無相關知識來回答問題。有名的馬歇爾假設就認為,如果提供死刑各個面向的資訊,那美國民眾就會反對死刑。馬歇爾的結論是:「假如有充分資訊的公民對死刑合憲性的看法改變了,那麼即使頒布新的死刑法律,也不能視為是最終的決定」。
(三)、民意是可能改變的,確實也在改變中。死刑政策若依民意來看,不是昨非今是,就是昨是今非。同時,在許多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民意也都是朝廢除死刑的方向發展。
(四)、民意會被政府和媒體操弄。政府為堅持反對廢除死刑的立場,習慣利用簡化的民調結果來主張民意對死刑並非冷淡、偶然性的贊成,而是全面性的支持。
(五)、廢除死刑政策會影響民意。在死刑已經廢除的社會裡,民意會趨向支持廢除死刑的立場。歷史顯示,許多國家廢除死刑時,多數民眾還是反對廢除死刑。然而,一旦死刑廢除,支持以及要求恢復死刑的比例就會降低,年輕一代則會將死刑視為過去殘忍的印記。
「台灣民眾對死刑的態度與相關價值調查」於2013年開始進行,以全國20歲以上人口就死刑相關的主題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問卷盡可能納入廣泛而深入的死刑及相關問題。調查將以面對面訪問2000名民眾。問卷內容包括對死刑的認知、態度以及對相關社會、政治和法律的價值觀念,以期盡可能掌握民眾對死刑認知與態度的影響因素。本調查研究也將納入「中國死刑態度調查研究」(2007)的部分問卷題目,並參酌採取若干歐亞國家的問卷,以進行國際性的比較分析,增進對台灣民眾死刑態度之了解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