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尿褲男孩

教案類型
高中

紙尿褲男孩

教學時間:90-100分鐘

事前準備:麥克筆、海報紙、便利貼、象限標示、黑板/白板、學習單/講義

教學目標:

 1. 透過實際案例,理解犯罪成因與後果,理解刑罰與國家權力的極限;

2.  理解家庭及感情等人際關係的複雜,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3.  將課本相關人權內容延伸至日常生活可接觸到的議題,並能融會貫通;

4. 透過公民審議方式,經由閱讀資料、課堂討論、交換想法,深入理解議題、表達想法,並嘗試形成共識。

教學方法:

1.閱讀資料:(1)案例故事及相關報導、(2)死刑與刑罰相關的事實與數據。

2.運用公民審議工具進行討論,主要為「象限」、「KJ法」。

3. 課堂互動與討論。

 

教學活動:

(一)教師準備

1.   《紙尿褲男孩》教案PPT

2.   「死刑、監獄、被害人」的簡報PPT

3.   學習單

4.   白板或大海報、便利貼、麥克筆

5. 象限指示牌:同情、不同情、應該(判死刑)、不應該(判死刑)

 (二)學生準備

已學習過人已關係、人權、國家權力及媒體識讀等課程內容,本課程及活動可作為學期中或學期末對課程整體的融會與複習。

 (三)課堂布置

象限時間:

1、將象限指示牌置於教室四面牆。

2、若場地是在一般的課堂教室,可以請學生將椅子靠進桌子,留有走道供移動。

3、若活動空間不足,也可以讓學生便利貼,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代度,呈現象限位置。

4、進行方式:

(1)   將教室空間分成四區:X軸為同情/不同情,Y軸為應該判死刑/不應該判死刑

(2)   依序提問,請學生移動位置。

(3) 老師隨機詢問學生的感受、選擇該位置的原因。人力充足的話可以將學生的回應紀錄在白板/大海報上。

(四)解決方案

1.  閱讀〈紙尿褲男孩〉文章

2.  分組:5~6人一組

3.  請同學思考以下問題,每題每組最多寫三件事/三張便利貼,寫完將便利貼黏在對應的海報紙/白板上:

讀完文章,請討論以下問題:  

(1)這個男人為何犯罪?

(2)除了男人以外,還有需要負責的人或單位嗎?

(3)這樣的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嗎?

(4)如果可以避免,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無法避免,原因是什麼?

(5)除了判處加害者死刑,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 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 安撫被害者家屬

- 有效懲罰加害者(什麼樣的刑罰是加害者應得的?加害者除了刑罰之外,還能/應該做什麼?)

4.同學討論時,老師可以先在白板/大海報劃出三個區塊:

(1)   如何預防?

(2)   被害人?

(3)   懲罰犯罪?

5.分組報告、結語:詢問同學討論過後對於死刑的立場是否有改變?為什麼?

 

延伸閱讀

1.  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胡慕情,端傳媒,2016/4/26)

2.  無癒之傷:北捷殺人案的對話邊界(胡慕情,端傳媒,2016/10/25)

3.  寬宥的岔路:北捷案裏的道歉、平撫與司法歷程(胡慕情,端傳媒,2016/10/26)

4.  星星上的小燈泡,照向通往理解的漫長歧路(張子午,報導者,2016/8/12)

5.  【誰來保護被害人家屬】等待傷口癒合時(葉瑜娟,報導者,2016/4/19)

6.  那些坐過牢的人,歡迎歸隊!(王立柔、葉瑜娟,報導者,2016/2/22)

7.  殺戮的艱難(張娟芬,行人出版,2010)

8.  隱形的吶喊(方惠閔等,廢死聯盟出版,2016)

9.  起點(李家驊導演,公共電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