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案救援
冤案是許多人接觸廢死議題的起點。時至今日,司法瑕疵導致的冤獄仍不斷發生。我們了解司法並不完美,也熟知國家輕易用一發子彈奪走無辜生命的遺憾,而誰又敢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遺憾。
殺人影展蘇建和談死刑:「不是最嚴重懲罰」
2007-10-24 聯合報
校園特約記者高宛瑜/台北報導
死刑存廢爭議不休,經歷過死刑、無罪判決,今年六月更審又被宣判死刑的蘇建和,或許是最能體會「死刑」一詞的人。剛落幕的殺人影展以聳動的主題、震撼的影片,討論死刑的多樣貌,更讓蘇建和感觸良多。
殺人影展會場擺滿國際特赦組織、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攤位,蘇建和案平反團體也前往設攤,三位主角的人形立牌就擺在攤位旁。在「殺人影展」的血紅背板襯托下,黑白的蘇建和三人立牌顯得蒼涼。在另一個角落,蘇建和本人也到了會場,目前在台灣人權協會工作的他是影展義工,低著頭,瘦高的身影在人群中很顯眼。
經歷過死刑、無罪判決,今年六月更審又被宣判死刑的蘇建和,或許是最能體會「死刑」一詞的人。剛落幕的殺人影展以聳動的主題、震撼的影片,討論死刑的多樣貌,更讓蘇建和感觸良多。
「這邊也可以入場喔。」蘇建和在放映廳入口一邊幫忙撕票根,一邊招呼進場觀眾,然後跟著觀眾一起進場,看影片「廢除死刑者:巴丹戴爾」;散場後蘇建和走在觀眾的最後面。
「國家要殺人,會沒完沒了。」蘇建和對巴丹戴爾(法國推動廢除死刑的司法部長)紀錄片感觸良多。他表示,號稱司法治國的美國,九O年代至今的誤判案都高達四百多件,「法官不是神,定罪不能百分之百。」凡事都讓證據說話,與其討論廢不廢死刑,不如先好好思考司法制度是不是完善。
蘇建和認為,壞人本來就該受罰,但死刑不一定是最嚴重的懲罰,「如果把你一輩子關在兩坪大的小房間,你會怎麼樣?」除了死刑,怎樣的懲罰才最能警惕壞人?蘇建和搖搖頭,「我沒犯過罪,我不知道。」
殺人影展不播放「德州電鋸殺人狂」類型的殺人片,影展放映來自七個國家的九部影片,包括「柯波帝:冷血告白」、「在黑暗中漫舞」等院線片,另外還有印度絞刑手、烹調死刑犯最後一餐的廚師和真實謀殺案的紀錄片。
過去停在法律人的死刑話題,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認為想讓民眾了解,「看電影比較快。」她表示,死刑絕非只是大家想到的犯案、判決、處死而已,「死刑是一條很長的生產線,這條線上每個人都有責任。」
殺人影展中改編真實案件而成的「雪地裡的情人」,正好呼應林欣怡對死刑的想法。
「被判死刑時,他是個魔鬼;被執行死刑時,他卻已經變成一個天使。」「雪地裡的情人」中,演員上尉夫人道出死刑的矛盾。這部片子描述一個酒醉殺人的死刑犯在等待死刑執行期間,每天跟著上尉夫人東奔西跑,幫村民補屋頂、鏟雪,還救了人成為村裡的英雄人物。
但斷頭台終究送到,村民的極力阻止,也無法改變判決結果;看似已經善良無害的殺人犯,最終還是血濺白雪上。
「一般人都不會輕易接受我們的說法。」林欣怡深知台灣有近八成民調不支持廢除死刑,這次參展的台灣影片也只有一部。她表示,國內很少討論到死刑,但台灣不管是在判死刑、假釋制度及保護被害者家屬等方面都過於粗糙。
假日午後的殺人影展台北場,坐滿三分之二的觀眾,映後的座談會還從半小時延長為一個小時。林欣怡說,有人來觀賞殺人影展,願意思考死刑的意義,即使發出質疑廢死刑的聲音,他們也覺得是很好的回饋,「越質疑表示思考越深。」
看完影展的師大學生簡瑜亭認為,並不是殺人者就該死,「死了什麼都沒了。」希望盡量不要有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