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廢死聯盟歷年來出版品,欲進一步瞭解廢死議題,歡迎購買支持!
所有出版品訂購:https://www.taedp.org.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2
【台北場】《後來的我們:鐵窗下的每一天》展覽回顧
整理/廢話電子報編輯室,圖/廢死聯盟
繼2020年《後來的我們》展覽,廢死聯盟向死刑犯徵件他們在監所完成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進行展出。2023年,我們延續當時展覽的成果,以「如果,時間能夠回到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天能離開鐵窗......」為題向死刑犯同學徵件,並且增加更多內容和規劃,提高與觀眾的互動,期待更多觀眾能夠透過展覽更認識死刑制度,開始思考死刑犯以及他們的親友都是活生生的個人,與你我一樣,有情緒、有感受。 透過展覽內容,我們期待大眾能夠更理解死刑的危險與殘酷,對於開創一個沒有死刑的未來,能夠有更多思考與期待。
這次展覽共規劃四個展區,在週末時段並安排主題講座,希望讓觀眾在觀展之外,能夠進一步思考相關議題。整體展覽及講座共吸引超過1300人次參觀,許多觀眾反應希望展期可以長一點。除了台北展出之外,2024年我們預計移地台中再辦一次,讓中部的朋友也可以就近觀賞,請有興趣的觀眾關注廢死聯盟最新資訊。台北場的展區與講座內容分別簡介如下:
展區一:當國家合法殺人
第一個展區介紹台灣死刑現況,以及死刑犯同學的心聲。同學們以「如果,時間能夠回到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天能離開鐵窗......」為題發想的作品,則佈置在一進門的模擬舍房兩側外牆。我們將同學的作品製作成小尺寸的書籤,讓來看展覽的觀眾可以把作品帶回珍藏。佔據展場正中央的一座等比例模擬舍房,是由徐自強親手打造,內部也盡量擬真佈置:馬桶、水桶、塑膠水杯、收納箱、棉被、手持電視、收音機、電玩、書籍、信紙等,希望觀眾親自走進這1.368坪的空間,想像兩個人要在這個有限空間住上十年、二十年的感受。模擬舍房一角的小盒子裡,幾隻孔雀魚在水裡悠悠地游著,這是某位同學送給廢死聯盟的,我們也把牠們帶到展場。
展區二:意料之外的受害者
死刑犯的親友雖然人在監所外,但卻同樣被死刑的陰所壟罩,彷彿是隱形的受害者,承受著這個制度帶來的壓力與痛苦。在這個展區,我們遮蔽死刑犯同學的姓名,展示出他們與親友之間的書信內容。同時,我們採訪了四位同學的家屬,經過遮蔽面孔和變聲處理,利用平板將採訪家屬的短片播放出來。許多觀眾在這個展區停留,並跟我們反應家屬的心聲讓他們相當感動,更能體會死刑是個殘酷的刑罰,而且對家屬也是折磨。
展區三:致命的副作用
天下沒有完美的司法,只要有死刑,就一定會伴隨著可怕的副作用—錯殺無辜。這個區展出台灣近三十年來的重大死刑冤案故事:邱和順(救援中)、王信福(救援中)、蘇建和(已平反)、劉秉郎(已平反)、莊林勳(已平反)、徐自強(已平反)、江國慶(軍法審判,已執行)、盧正(已執行)、謝志宏(已平反)、杜明郎(已執行)、杜明雄(已執行)、鄭性澤(已平反)。已遭執行、來不及救援的生命,令人惋惜,但政府仍未下定決心放棄死刑這個殘忍且危險的刑罰。
展區四:我們要的未來
最後一個展區,我們希望觀眾在了解台灣死刑現況之後,可以打開視野、放眼未來。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協助之下,展出新加坡攝影師Piero Zilio與Asyraf Abdul Samad的作品,他們分別拍攝三位已遭執行的新加坡死囚(其一為馬來西亞籍),以及星馬兩國人權團體為廢除死刑進行的倡議行動。此外,我們也以圖表動畫展示自2009年以來全球各國死刑廢除的趨勢(目前已經超過140個國家廢止或停止使用死刑),並回顧台灣這十餘年的重大案件和社會事件。我們⽤這種從微觀到鉅觀的視野,邀請⼤家透過展覽這樣的⽅式,以及展覽中多元的展品設計與感官體驗,更全⾯且深入地去認識死刑制度的本質。我們真的可以放棄死刑,選擇更好的⽅式⾯對犯罪和社會問題。
系列講座
講座1:鐵窗內的孔雀魚
主持:吳佳臻(廢死聯盟副執行長)
主講:林欣怡(廢死聯盟執行長)
什麼,死刑犯還可以養魚?是不是在裡面過得太爽?
2007年跳入「廢死聯盟」這個火坑,林欣怡在這個領域耕耘多年,翻過許多死刑卷宗、見過許多死刑犯和家屬,到底死刑犯的樣貌和背景是什麼?目前的死刑犯平均被關押超過十年,他們現在的處境如何?他們有後悔嗎?他們到底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這場講座由林欣怡跟聽眾介紹死刑犯的處境,以及台灣廢死聯盟一路以來的努力。
講座2:廢死ABC
主持:羅禮涵(廢死聯盟倡議專員)
主講:邱伊翎(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
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廢除死刑了。台灣為什麼還沒有辦法走到這步?
或許很多人會說:國情不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但144個國家法律或實務上廢除死刑,並且一年年陸續增加中。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理由是什麼?何以保留死刑的55個國家多集中於亞洲區域?本場次由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帶大家一起來解讀死刑的事實與數據,以及全球廢死趨勢下,台灣的處境與方向。
講座3:家屬的心情廚房–品嚐會客菜
主持:楊雁(廢死聯盟法務專員)
主講:美辰(「同學,Here We Are」成員)
2公斤的會客菜,承載著超過2公斤的羈絆,也是同學與家屬間思念的橋樑。除了寄會客菜以外,雖然也有接見探視、寄物的管道,但這些機會往往得來不易,也受困於許多現實。本場次由廢死聯盟志工美辰和法務專員楊雁準備幾道會客菜,與現場聽眾分享,並透過小遊戲與互動式短講,讓大家瞭解死刑犯同學在監所的生活,以及親友家屬接見、寄物的不易。
講座4:犯錯的人也是受傷的人
主持:梁組盈(廢死聯盟辦公室主任)
主講:郝柏瑋(彩虹樹諮商所所長/諮商心理師/廢死聯盟理事)
暴力事件的發生,無論是受害者、犯罪者或雙方身邊的家人,乃至於整個社會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創傷,而我們出於對暴力的直覺恐懼,往往難以想像犯罪的人也可能是受傷的人。所以,死刑,是各方傷痛都不被看見的最廉價替代品。本場分享邀請心理諮商師郝柏瑋,與我們一起關注個人和集體所受的各種傷,以及我們的制度、你和我,應如何更去貼近、回應並修復這些創傷。
講座5:死刑平反之後–冤案當事人的心聲
主持:王昱翔(廢死聯盟研究專員)
主講:鄭性澤(冤案平反者)
「每一次法務部執行死刑,我就好像變成那個人。」這是鄭性澤在一次的校園演講上,形容他對死刑執行的感受,他會忍不住想,如果被執行的是自己,他要如何面對?他的家人會怎麼想?
由於死刑定讞後,不知道哪一天會輪到自己被帶去槍決,死刑冤案當事人會承受巨大的痛苦。而這樣的冤案傷害,並不因為走出死牢、獲得無罪平反而消失。重獲自由後,也還有許多阻礙和挑戰需要克服。本場由死刑平反者鄭性澤來和大家聊聊,帶著這樣的傷,他是如何一步步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講座6:死刑執行槍決了,然後呢?
主持:林欣怡(廢死聯盟執行長)
主講:徐自強(冤案平反者)
當選舉到來,候選人說「三個月內執行」、「要全部執行死刑」時,大家真的知道「死刑執行」是怎麼一回事嗎?
這一場講座邀請死刑平反者徐自強來談談他在所了解的死刑執行狀況,以及自己經歷過的待死現象;同時林欣怡執行長也將回顧台灣死刑執行的過去與現在,以及分析2010年台灣在歷經了4年停止死刑,重啟死刑後,法務部長簽署死刑執行令的時機與動機,最後邀請聽眾一起思考,沒有死刑的未來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