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待死現象?

文/王昱翔、江昱萱(廢死聯盟實習生)
圖/陳玟卉(廢死聯盟實習生)

dai_si_xian_xiang_01_gong_zuo_qu_yu_1.jpg

dai_si_xian_xiang_01-02.jpg

待死現象的要素

「我每天都活在恐懼中,不知道今天會不會被帶去執行。晚上時間一到,我會換上家人為我所準備的、執行要穿的新衣服。」—死刑冤案平反者徐自強[1]

1989年歐洲人權法院(ECHR)在 Soering 的案件(Soering v United Kindom)[2]當中,首次發展出一個對「待死現象」較完整的評估標準,包括下列幾個要素:

1.極度惡劣的監禁條件
2.極長的待決狀態
3.等待執行的精神折磨
4.年齡及心理狀態[3]

 

dai_si_xian_xiang_01-03.jpg

dai_si_xian_xiang_01-04.jpg

dai_si_xian_xiang_01-05.jpg

dai_si_xian_xiang_01-06.jpg

關於台灣的死囚...

在台灣,目前每位死囚平均被關押[4]約18年,死囚的平均年齡近50歲,目前最年長的死囚王信福已經70歲。在關押期間,死囚會因為長期不友善的關押環境、長時間的等待執行,而飽受精神折磨。

1.86坪,是二到三個人的生活空間,盥洗、睡覺都是在這裡完成。死囚在囚禁的過程中,常會因為狹小且不友善的監禁環境,引發健康問題。

因為沒有桌子,只能趴在地上、靠著牆寫字書畫,脊椎也因此受到壓迫;由於空氣不流通,潮濕、炙熱導致皮膚病。這些,都不是少數。缺乏日照的日子,也讓死囚無法得到充足的維生素D,有著滿口爛牙。且死囚不能下工場參加作業,除了每天25分鐘的戶外活動時間外,所方若沒有特別安排活動,他們的每一天,就在這由四堵水泥牆砌成的空間中度過。近五年來,在監所裡死亡的死刑犯中,有57%是因為自殺或病逝。

dai_si_xian_xiang_01-07.jpg

dai_si_xian_xiang_01-08.jpg

正處於待死現象的死囚

「被關太久了,我對空間及事物的時間差都算不準了」,死刑冤案平反者劉秉郎說[5]。死囚關押在看守所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著相同的生活,也因此容易失去時間感。

「每次執行槍決都是等到開門那刻才會知道,根本來不及思考或寫好遺書。」[1] [2] [3] 死囚在執行前的1-2小時、甚至是前30分鐘才收到通知,沒有固定的處決時間、沒有具體的判斷標準可以得知槍決對象是如何選擇的。在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在當天被執行死刑的日常,死囚們會歷經未知的恐懼,在極度焦躁與擔心中度日,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明天。也因為這樣的不安、不確定感,死囚的意志常常在求生和求死之間來回擺盪。

可能一陣子希望早點擺脫未知的情緒、不要成為家人的負擔,過一陣子又希望可以繼續活著,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什麼,失去意義感。每天做著同樣的動作,反覆著同樣的心情轉折。不知何時會被執行死刑的恐懼,隨時籠罩在死囚心頭。

待死現象在世界上及台灣社會都是正在發展中的概念,它聚焦在死囚從判決定讞到執行前的期間,從更多不同的觀點切入,討論死刑的不人道。


[1] 摘錄自徐自強在2019年第七屆世界反死刑大會上的發言,全文可參考廢死聯盟網站:https://www.taedp.org.tw/story/10469

[3] 這是就死囚犯案當時的年齡及心理狀態而言,若當時年紀過輕或可能有精神疾病的證據以致影響其罪責,那麼也要納入考量。

[4] 從羈押時點開始起算。

[5] 引文出自林琇姿〈咱是無錢無勢,才會被人把白布染成黑布…〉,《人本教育札記232期》,200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