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打開更大的對話空間—全民作伙參詳的初步發現

文/林欣怡(廢死聯盟執行長)

35226994_10156202017605926_6543148775832027136_n.jpg

在今年4月1日蔡清祥部長執行任內的第二次死刑後,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再次退出法務部的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有人認為這樣的決定很可惜,應該要持續的留在小組和政府溝通;但廢死聯盟認為,唯有退出小組,才能打開更大的對話空間和可能性。

誰要廢除死刑?

廢除死刑並不單純是廢死聯盟自己的意見、民間的意見。快速地回顧一下歷史,不管是民進黨或者國民黨執政時期,都曾經表達「台灣要逐步邁向廢除死刑」。甚至在2009年台灣通過《兩公約施行法》,讓《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內國法化時,沒有政黨要求保留第六條生命權的條文,各政黨都同意通過兩公約,讓台灣人權更往前邁進一步。

但可惜的是,這是一個只有說、沒有行動的承諾。

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總統任內開始停止死刑執行(2006年-2009年),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上台後,除了通過兩公約外,也在2009年底開始籌備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當時法務部給各委員的邀請中,說明的非常清楚「為有效推動我國逐步廢除死刑政策,達到廢除死刑的終極目標,法務部擬籌設『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之常設組織」「以符合國際廢除死刑的潮流,落實人權保障。」。

但馬英九先生在後來卻表示,他是支持死刑的;蔡英文總統則是認為要看民意。政府到底要不要廢除死刑,廢死聯盟蠻困惑的。

當遇到公約國際審查、遇到國際人權專家、遇到台歐人權對話,這時候就是「台灣要逐步邁向廢除死刑」;當遇到選舉、遇到立法院質詢或者遇到重大刑事案件發生,就是靜默或者看民意。

廢死聯盟雖然困惑,卻也只能想盡辦法對話

馬英九髮夾彎支持死刑…,算了,我們就先暫時放在一邊。若以民意作為現在不能廢死的理由,我們有很多話想對蔡英文政府說。

對於理念價值的推動,政府不能總是坐等民意改變。「人權」事實上不可能也不應該是討喜的字眼,「捍衛人權」通常代表的是捍衛少數人、弱勢者關切的事情,必須付出努力。

看見人民真正的擔憂、民意並非不可能改變。2013年到2014年,廢死聯盟受到歐盟「歐洲促進民主與人權機制(EIDHR)」的支持,委託中研院做的民意調查發現,若民眾對於死刑有更多的了解、有替代方案可以選擇的話,都會傾向不支持死刑。2019年我們和英國死刑專案(DPP)合作出版了民意調查的摘要報告「廢除死刑正反意見:台灣實證」裡面都有清楚的說明。

我們也一直和政府單位說,唯有帶頭讓民眾了解,才有廢除死刑的可能性。雖然法務部設立了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但這個小組既不逐步廢除死刑、也不研究推動,政府不願意做,只好再由廢死聯盟來做。

dscn9140.jpg

公民審議讓討論變得更多元

2018年廢死聯盟開始做「全民作伙參詳: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計畫。我們先不糾結「要不要廢除死刑」,而是直接問,若有死刑的替代方案、什麼樣的替代方案會得到人民的支持?除了死刑的替代方案是什麼之外,還有沒有大家更擔心的議題?

將近兩年以來,我們總共辦了16場暖身場講座,希望讓民眾了解公民審議,願意報名參加;最後審議的足跡遍佈全台,舉辦了20場的一般公民審議場次,公開邀請大家參與;也有3場特別針對監所基層人員的的監所場;以及個別詢問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的聲音。對了,還有因應學校老師要求所進行的學校場次將近20場。

在這邊我主要想談一般場次的發現。有超過220人參與一般場次,他們來自全台各地,在事前看過議題手冊[1],現場則需要花至少4個小時深入討論。由於經費有限,我們並沒有給出席費及交通費,只有給廢死志工手作的小禮物。

女性參與者的比例略高於男性,21-30歲的參與者最多,大學學歷者幾乎快到八成。參與者的背景多元,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占多數,公務員、NGO工作者及政治工作者為數也不少,更有工程師、管理員、醫師/護士、藝術工作者、家管等等。

報名時,除了理解基本資料外,我們也想了解審議前他們的想法,所以問了「台灣應該要廢除死刑,你同意嗎?」「不管我是否同意廢死,但死刑替代方案都應該要討論,你同意嗎?」三個題目。和預期的差不多,比較傾向支持廢死的人會來參加,大約佔了快八成。但值得注意的是, 原本寫說自己對於死刑沒有意見的人,到了現場發言都會發現他們比較傾向支持死刑(或者說對廢死懷疑)。九成以上的人都是「不管我是否同意廢死,但死刑的替代方案都應該是要討論的」,這點不意外。選擇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和無期徒刑有假釋機會的比例差不多,都是三成多。也有將近兩成的人選擇有期徒刑作為替代方案。

由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所主辦的「全民作伙參詳: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本來就預期在意見兩個極端的人應該比較不會想要參加,來參與的人通常會是比較傾向中間意見或者支持廢死的人。有將近兩成的參與者是反對廢除死刑的,這讓公民審議的討論變得更多元。

p_20190526_164145.jpg

更多的了解、更多人選擇「有機會」的刑罰

在經過四個小時的審議之後,我們請參與者再次表達意見。大約有六成七的人沒有改變自己原來對於替代方案的想法,有三成三左右的人改變想法。不過,不管改變或者沒有改變想法,最終大約有六成左右的人是支持無期徒刑有假釋機會作為死刑替代方案。

如果我們將審議前後的態度做比較,會發現選擇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從30.66%變成6.48%,代表著八成的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支持者,在審議之後改變了態度;而有假釋機會的無期徒刑則從38.33%變成59.7%,大約增加了五成五的支持者。

這樣的結果和2014年的民意調查也互相呼應,若民眾對死刑有更多的了解,會更願意選擇「更輕」、讓犯錯的人有機會彌補的刑罰。同樣的,這些願意討論死刑替代方案的民眾,若對各種方案有更多的了解,會有更多人選擇有假釋機會的無期徒刑多於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位參與者,她是支持死刑、但願意討論替代方案;審議前她認為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是合宜的死刑替代方案;審議之後她則選擇有假釋機會的無期徒刑。她的理由是,參與討論她才知道我們監獄中目前所能夠提供的教化措施是那麼的貧乏,若我們能夠一起討論出好的監獄改革可能性,那這樣這些人是有可能改變的。

我的訝異在於,她的結論並不是說因為監所教化可能性的貧乏,所以就讓受刑人關到死;而是因為監所教化可能性的貧乏,所以「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

在這一系列公民審議的場次中,我最感動的並不是參與者改變了對於死刑替代刑罰的選擇,而是他們對於相關配套措施熱情地提出了很多想法,尤其是監所改革、社會安全以及被害人保護這幾個議題。

政府能做得更多

回到文章的最開始,「廢死聯盟認為,唯有退出小組,才能打開更大的對話空間和可能性」。我們曾經留在逐廢小組裡面,盡全力做了最大的努力,這個小組還是沒有辦法發揮原來的功能,所以廢死聯盟才決定退出。但一直以來,我們都不曾放棄嘗試各式各樣的方式努力打開對話空間,不管是大型的民意調查或者全台公民審議,或者是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廢死星期四、殺人影展、研討會、個案工作...等等。

接下來我們會將公民審議報告整理出版,也會進行立法委員進行訪談研究,了解立委的想法。所以,蔡總統、蘇院長、蔡部長,請不要只會用「民意不支持廢死」來作為不作為的理由。作為有權力的你們,如果沒有資源的NGO可以這樣努力,你們可以做的一定更多。

 


 

[1] 議題手冊由法律白話文運動負責編撰,提供關於死刑的各式資訊、知識。手冊請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