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星期四。心得】在廢死星期四的思辯時光
攝影/周芳聖(廢話電子報編輯)
死刑存廢議題,一旦提出來了往往是爭論不休,網路上的群眾自動站在兩邊,互相批評對方邏輯問題,且歷經數年下來,爭論的點往往是固定而無變化。雖說死刑是國家刑罰重要政策之一,且涉及受刑人生命的剝奪,用淡然的心態看待是有些奇怪,但對我而言,從辯論比賽中認識死刑制度優劣,到法律系所課堂中聆聽死刑制度的問題,然後再不間斷地自社會民意中發覺民眾對死刑不了解卻又害怕廢除的心態後,讓正方反方的論點不斷拉扯、矛盾,導致我面對死刑議題,心態有些疲乏,或許是說,認為兩方都有道理存在,不知所措。
而對死刑廢除的觀點而言,廢死聯盟是一個顯著的存在。對聯盟的印象,不僅是會就死刑問題深入分析的非政府組織,也是反對廢除死刑的民眾最常言語攻擊的對象,但相對的,在重大案件發生或執行死刑前後,面對來自網路或媒體上對於廢除死刑理念的批判聲浪,聯盟的成員依舊能保有初衷,繼續往廢除死刑的道路邁進的決心,總是讓我備感欽佩,畢竟對於不斷在內心掙扎著死刑論點的我來說,排除非難堅持廢死道路的決定,實在難以想像。不過,為了能排除自己內心的矛盾,我自研究所期間訂閱了聯盟的廢話電子報,也在臉書上關注聯盟執行長的意見,以及某位研究能力強到爆炸的聯盟法務主任在臉書上的評論,後來到台北工作後,陸續聽聞聯盟會定期舉辦廢死星期四活動的訊息,便也常常至現場聆聽。
這樣一路關注下來,我漸漸發現,廢死聯盟研究的不僅止於死刑本身,還包含了和死刑相關的冤案、刑事訴訟程序、鑑定方式、判決理由,甚至還有和廢除死刑配套措施相關聯的假釋准否等等爭議。雖然名稱上是廢死聯盟,但從他們的活動中發覺,他們似乎不急著向世人推廣死刑廢除的信念,相反的,他們慢慢來,在廢死星期四中用經典文學論著、紀錄片或講座,探討現行死刑相關制度與判決內容的問題,或是被害人與加害人的心境及困境,每次活動後都會伴隨著講者討論與觀眾問答,範圍也廣泛,不完全涉及死刑存廢的抉擇,倒是可以從中理解制度、政治、情感層面的內涵,以及不同領域人士的立場。聽了幾個場次之後,我也進行了幾次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然後了解,對於死刑存廢議題有所矛盾是正常的,因為這個問題牽涉的爭論範圍很廣,還有許多我不懂的知識等待發掘,與其繼續觀看網路上那些幾乎制式化的言論,不如在廢死星期四的活動中多聆聽不同領域人士間的觀點與研究成果,進而理解不同制度下的優劣良莠,並思考如何彌補維持死刑,或廢除死刑時所產生的制度執行疑義。於我,也許最終仍會矛盾,但至少透過學習,可以找到自己對於死刑存廢的最佳解答。
期待之後的廢死星期四活動,以及更多對死刑存有不同意見的民眾參與其中,相信更多的對話與思考,是拋下對死刑存廢議題的偏見與執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