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Cities for Life Day + 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一書出版
11月30日是'Cities for Life' Day ,我們翻譯成「生命城市日」,但似乎沒有十分精準的傳達它的意義...
1786 年11月30日,歐洲的托斯卡尼(Tuscany)公國(現義大利的一個行政區)成為歐洲第一個廢除死刑的國家。因此,由聖愛智德團體(Community of Sant'Egidio)發起,推動每年11月30日為生命城市日。在11月30日那天晚上,所有參與的城市,用燈打亮一個城市的象徵性建築,象徵著那個城市尊重生命、願意接受廢除死刑的觀念。
今年的Cities for Life Day,主題為「No Justice Without Life」,總計有超過1200個城市參與,台灣也沒有缺席。張娟芬的新書《殺戮的艱難》選在這一天出版以呼應這個全世界串連反對死刑運動。
歡迎對死刑存廢有興趣的朋友,也以購買或閱讀這本書,作為參與Cities for Life Day的一種方式。如同書封面上所說的:支持還是反對死刑?讀了本書再做決定。
新書資料如下: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多少都曾經把死刑
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繼《無彩青春》之後,張娟芬全新作品《殺戮的艱難》
面對死刑議題,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2010年是死刑議題最受關注的一年。長期參與其中的作家張娟芬將個人親身採訪死刑犯的經歷,與對司法制度的深度思考,書寫成一篇篇動人的文章。希望藉著十一月三十日這個全球紀念的「生命城市日」,讓《殺戮的艱難》這本書,提供社會大眾一個更寬廣的視角。
2010年隨著前法務部長王清峰一席:「我願意為死刑犯下地獄!」的激烈言論,引發軒然大波,廢死議題猶如野火般燃燒蔓延,社會大眾與媒體關注的焦點不外乎是:「台灣還有多少死刑犯何時該槍決?」
長期關注台灣人權議題的張娟芬,以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她親身採訪死刑犯,剖析台灣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仍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寬廣的思考平台,讓社會大眾能以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思考」,從張娟芬自己的對死刑議題的深刻思考,到與一位只想知道「何謂愛的真諦」的死刑犯,作者讓我們看到死刑議題最不為知的一面。第二部分「行動」收錄張娟芬在2010這一整年中,對於廢死議題的相關論述,寫下了一篇篇發人省思的文章,不僅是對國內死刑議題的珍貴回應,也為死刑議題的發展留下重要的文字紀錄。第三部分「見證」則是對現今台灣司法與媒體制度的深度探討,一方面檢視現行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討論媒體在處理死刑議題時,其預設的觀點和立場對於社會大眾所產生的影響。
《殺戮的艱難》張娟芬 著 / 行人文化實驗室 ,定價320元,新書出版期間有折扣優惠。誠品書店 。 金石堂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
《殺戮的艱難》入選2010開卷好書獎
推薦理由
本書其實是關於一個簡單卻沈重的提問:「國家機器能不能不殺人?」有關死刑存廢的爭辯,不會因為2010年結束而終止,相信有了《殺戮的艱難》,台灣社會對於死刑的思考才正要開始。(陳儒修,〈2010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得獎作品及必讀之7大理由〉)
評審意見
本土作家張娟芬探討死刑存廢爭議的《殺戮的艱難》,以及美國古巴裔的人類學家露思.貝哈探討種族、性別、婚姻與家庭的《傷心人類學》,是2010年傑出的「反思性出版」代表。以《殺戮的艱難》為例,作者並不一股腦地採取某一既定立場,進行強力的論辯或遊說,而是從「反對廢除死刑」的常民思維出發,細膩地辯證,並也對己身信仰的價值多所質疑。在2010年幾近空轉無交集的「廢死論戰」中,這本書是極少數能帶來新貢獻的作品。 (節錄自詹偉雄,〈時代的況味〉,《十大好書非文學類-評選側記》)
《殺戮的艱難》巡講
《殺戮的艱難》於Facebook上開設書籍專業,歡迎大家加入。
專頁將提供《殺戮的艱難》及張娟芬小姐系列演講活動訊息,也歡迎大家發表對本書的意見!
最新演講訊息:
致力於婦運及同志運動的作家張娟芬,近年來投入與司法改革議題相關的廢死運動,並於去年底出版《殺戮的艱難》,到底死刑是否該廢?正義又是什麼?歡迎您和我們一起來探討。
思想之翼不負責任講座-正義的安魂曲
【主講】作家/張娟芬
【主辦】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恭賀:《殺戮的艱難》入圍金鼎獎人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