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惡魔,看不見的死囚
看得見的惡魔,看不見的死囚
陳博文/台灣監所改革聯盟成員
卜曼書/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成員
法務部矯正署對全國監所矯正人員徵文,選取16個故事彙編成「這裡獄見愛」,其中描繪死刑犯廣德強的故事「悟」一文,更獲得本次徵文比賽的首獎。法務部長曾勇夫說,這些故事傳達監所人員深深的愛心及關懷,收容人及受刑人能夠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可以說是矯正人員無怨無悔的付出所換得的成果。
第一線監所人員的辛勞當然應該給予肯定,而且確實第一線監所人員因為面對面的接觸,相較於只透過媒體來認識收容人的社會,是比較能夠真正認識到死囚或其他收容人。不過,本書的出版卻也說明了幾個長期被漠視的謬誤:
一、精神分裂的政府
首先,廣德強在去年年底死刑執行中業已遭到槍決伏法,當日執行後的記者會上,法務部表示因為這些人手段兇殘、泯滅人性、危害社會深重,所以決定執行死刑。雖然政府精神分裂與說話前後不一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像大埔事件三年前吳敦義信誓旦旦拍胸脯套交情的原地原屋保留,詎料三年後,學者時期喜愛研究自由民主如何開展的行政院長,創造出過去行政承諾所不具備的四原則,無疑是打了三年前的吳副總統的嘴巴,自由民主的理路到了大埔成為自由民主的死胡同。
法務部同樣也不甘寂寞,參與自打嘴巴的行列。經過法務部挑選推薦成為首選的張機謀的文章中,充分顯示廣德強本性善良,人性未為泯滅,不啻是對去年執行廣德強的法務部摑臉。死刑犯並非如同法務部所稱「惡性重大、毫無悔改之可能」,在張機謀的文章裡,我們可以看到死刑犯廣德強對所犯罪行的痛苦與掙扎,法務部不應再以妖魔化受刑人的方式,來證成死刑的執行,應回歸死刑與人權的本質嚴肅面對。
二、100%的人神共憤?
監所管理員因為與死囚或收容人朝夕相處,所以比較能夠看到死囚的真實面貌,這些面貌遠大於媒體所報導的虛構假像。所以當媒體與法院拼湊出的廣德強是100%的惡人時,管理員告訴了我們:不!他不是100%的惡人!
有意思的是,法官在量刑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要真切地看到這些受刑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刑法第57條所規定的量刑事由中,有幾款是要從犯罪行為來判斷,但也有從行為人的生活狀況、品行、智識程度等,想要了解這些,法官都應該真實地面對死囚的生活遭遇與歷程,由此來思考其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和所應負擔的刑罰能量。在兩公約內國法化之後,死刑應該只適用在情節重大之罪,白話的說,判處死刑就像是判決書或法務部常宣稱的:天理難容、人神共憤等,是惡性達到100%才能夠判處死刑。那麼,當認真看到受刑人像廣德強這樣尚有人性存在時,這樣就無法達到100%,而可能是80%或90%時,無期徒刑將會是比較好的刑罰。
不過,我國不少法官卻似乎忘記刑事訴訟程序的當事人是誰,以及面對國家刑罰權的是被告,不願意認真看待被告,嘴巴上卻又說法律向被告傾斜,來正當化他們可以更加無視被告的存在,所以不管在犯罪事實的拼湊或量刑的審慎判斷,法官只需要輕描淡寫地說被害人的情況如何,被告犯罪有多過份,但是被告的生活狀況與品行等事項全然沒有審酌,即便辯護人提出許多充足的證據,卻沒有得到法院認真回應與說明,法院直接以惡性100%來判死刑,儘管他可能不是100%的人神共憤。惡行的能量與刑罰制裁的強度應該相等,倘若刑罰制裁超越了惡行的能量,以100%刑罰來制裁80%的惡行,這無疑是不合法。
三、揭開惡魔的面具
法務部把受刑人妖魔化在先,再把人性的流露視為矯治的成果,以受刑人的冷血對照於矯正專業的溫暖,在這之間都是由法務部說了算,到底受刑人的真正面貌是什麼?社會大眾也無從知道,所以在這樣封閉的場域中,法務部如此作法是對受刑人尊嚴與人性的消費,也無疑是對矯正專業的自我貶損。
最近軍中虐待施壓一事爆發出來,才讓這個社會知道軍營充滿了許多的暴力。監獄也是有這樣的情形,在高牆的背後,社會大眾看不到收容人,監獄中也沒有1985(儘管在這次事件後1985顯然效果有限),因此只好憑藉著管理者的述說或媒體的描述,來捕捉對於這些收容人的認識。當管理者與媒體說這些收容人是人神共憤的惡魔時,我們跟著一起對他們共憤,然而我們始終不認識這一群收容人。
因此,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我們希望能夠打破高牆,不只社會要看到軍營,社會也要看到監獄,社會與收容人彼此面對面相互認識與了解,而不是由媒體或主管機關來壟斷認識的可能,像是透過外部監督機制或是政府資訊公開,以及與熱心民眾一同協力合作來相互協助,營造一個相互彼此認識的環境,讓支持網絡可以更加滲透到監獄之中。
當然即便是社會民主法治的光芒照射進入監獄之中,將覆蓋在收容人臉孔的惡魔面具予以揭開,我們也不會說收容人都是人性本善,這裡就是個天堂一般,失控的正念只會讓我們聽不見社會結構壓迫下的喘息。在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的爭辯糾結中,都忽略了確確實實看到一個人才是重點,每個人性伴隨著社會結構與個人生長環境,以及遭遇到的機遇契機都會有所不同,人性是沈重且深刻的。面向這些收容人,用心聆聽,用眼睛正視,感受到他們也是人,也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與收容人也會因而多一點改變的可能。
延伸閱讀:
*這裡「獄」見愛/廣德強悔悟 獄中幫老人(自由時報20130716)
*陪廣德強6年 獄卒:本性不壞(中央社201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