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他一個擁抱,他日就能省下一付手銬
今天給他一個擁抱,他日就能省下一付手銬
⊙楊語芸
先來打一下書。David Dow是美國德州(沒錯,就是那個死刑執行人數最多的州)死刑犯的辯護律師,他寫了一本《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盡訴他從業二十年守護的道德與悲憫。出版社的主編找上我來翻譯這本書,純粹只是因為我在德州待了近十年,她以為我很瞭解書中的故事以及背景。
她當然是錯的,我所有的知識都是一邊翻譯、一邊研究而來的。
問題不在於我是個先留學、後工作、不斷轉換居留身份的外來人,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德州人都不知道,德州的死刑犯在哪裡被「處決」?他們「伏法」前平均要在牢籠中待多少年?德州因為執行死刑花了多少公帑?
因為死刑是一個大家都不喜歡碰觸的問題;我們選擇不聽、不看、不想認識,甚至便宜行事地把死刑犯都想成是罪無可逭的壞蛋。但是比關閉五官更積極的方法,是及早擁抱那些就要偏離航道的青少年,以省卻日後關於死刑更多的煩惱。
這種說法如果出自一般的人道主義者,可能被批評為太過理想化。但是從執業二十年的死刑犯辯護律師口中聽到,就覺得其中有文章。在Youtube上可以找到Dow受邀在TED 的演講。Dow的演說指出,美國76%的死刑犯曾有青少年犯罪紀錄,他們或是因為家庭環境之故、或是因為人生選擇之誤,受刑、入獄等不堪早早在他們的青澀年歲埋下奪人性命、被判死刑的伏筆。而根據他執業二十年的經驗,越早介入死刑犯的辯護,就越有機會為他們爭取重生。不過他更想要強調的是,越早介入青少年罪犯的人生,就越有機會引領他們遠離被判死刑的命運。
Dow計算過,他說多花1元在早期介入,就可以省下日後17元的死刑執行費。(You can pay me now, or you can pay me more later.) 這有點像過去有人在喊「今天蓋學校,明天就不用蓋監獄」的經濟學版本。不過我更喜歡的說法是Dow演說時投影片上的標題:今天給他一個擁抱,他日就可能省下一付手銬。同樣是算計,但這種算計有溫情、夠正面、更有彈性。
我沒有1:17換算成臺灣的數據,但我相信「擁抱vs.手銬」是一種普世原則。只是擁抱是一種長期的耕耘,沒有立竿見影的回饋,也不像手銬那樣,是臺灣這個單元化思考的民粹社會會立馬按讚的手段。在臺灣擁抱青少年罪犯的人,得忍受更多的質疑和寂寞,需要更講究、更偏執,更知道怎麼找資源,好站定自己的位置。所以,這不是短視的政府算計後會做的工作。
Dow在演說中提到,美國有一種設立在青少年監獄中的學校,可以讓入獄的青少年在服刑階段仍舊接受教育。這種制度非常困難,一方面要召募願意入獄執教的老師,二方面又要有特殊的教材,畢竟青少年服刑的時間,不會剛好切成一個學期、兩個學期。但他們知道用教育早期介入的重要,因此克服了這些困難,不讓任何一位入獄者因為監獄高牆的阻絕,而斷送了教育改變他們人生的機會。
臺灣呢?誰來給臺灣一個大擁抱吧!
延伸閱讀:
- 與「惡」面對面(張娟芬)
- Ted演講:Lessons from death row inmates (David R. Dow)
- 2012年10月10日「不只是個監獄」演講會實況|陳惠敏|李茂生、莊林勳|Q&A
* 本文刊登於《廢話電子報》第二十期
* 訂閱《廢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