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傑榮專欄-死刑爭議 趕快釋憲

 

孔傑榮專欄-死刑爭議 趕快釋憲

2010-03-18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台灣法務部長王清峰上周的閃電去職,是否令反對死刑人士感到既錯愕又挫折?又或者,她的下台會成為催化劑,促使這個島嶼進一步邁進全球廢除死刑的道路?

     問題的答案主要有賴於總統馬英九在這個戲劇性事件中如何收場。與前總統陳水扁審判中的案件相比,這場風波引發台灣民眾對刑事司法關注的程度,實有過之無不及。

     對支持廢死刑人士而言,馬總統在事件後的第一反應並不怎麼振奮人心。

     目前的風波,始於法務部次長黃世銘在立院審查其檢察總長資格時的答覆,他說,雖然他支持修法廢除死刑,但目前四十四名已定讞待處決的死刑犯不應再拖延執行。黃世銘的聲明立刻登上報紙標題。

     這番話似乎暗示對兩任法務部長的批評,因為王清峰從未簽署過任何一張槍決令,而過去陳水扁政府贊成在「終生監禁不得假釋」的配套措施下廢死刑,扁政府所指派的前法務部長施茂林從二○○五年十二月後就已經停止批准執行。台灣低調地在超過四年的期間未處決任何犯人,實際上已構成停止執行。

聽到黃世銘的立院答覆後,各家媒體趕忙採訪當時還是部長的王清峰。她過去常因政治不正確的言論給自己惹麻煩。

     這次,她聳動的聲明再度幫了媒體一個忙,讓他們有大肆報導的機會。她誓言,基於憲法對生命的尊重,她不會執行任何死刑。身為一個佛教徒,也是長期推動反死刑的人士,還組成一個法務部廢死刑的研究小組,王清峰女士戲劇性地說,她寧可離開部長職務也不會簽執行令,甚至為了停止處決,她願意代替死刑犯被執行。她大膽的拿部長職位做賭注,顯然是認為馬政府絕不可能允許她因為反對死刑而下台,她還說,如果她因此下台,台灣將成為國際笑柄。

     但王清峰過度自信而錯估情勢。行政院長吳敦義和馬總統隨後反駁她的主張,表示法務部長在法律上並無權力無限期地停止所有死刑案的執行,並迅即接受了王的辭呈。

     吳院長宣布,只要是經過判決定讞,法律程序已用盡的案件,法務部長必須批准執行死刑,除非案件還有「爭議」。吳院長不得不指出「爭議案件除外」,因為馬總統在一九九○年代中任法務部長時,也曾果敢地停止三個死刑案的執行,理由在於那些案件的司法程序明顯有瑕疵,這也是台灣司法史上首次停止死刑執行。但即便如此,他在法務部長任內也核准了超過七○個死刑犯的處決!

     總統府發言人則不願表態政府是否將對四十四名死刑犯減刑。他表示,是否廢除死刑端視國內「理性討論」的結果而定,因為目前台灣社會對此議題尚存在許多歧見。

     他還說,台灣未來應盡量減少死刑刑罰的適用,應採取的措施包括適用更為嚴謹的審判程序以保障被告權益、減少法定刑為死刑的犯罪、增加更可靠的替代刑罰,如延長重大犯罪的有期徒刑和提高無期徒刑的假釋門檻。

     這些措施,對中國大陸倡議改革人士而言想必很耳熟,他們面臨的挑戰遠比台灣改革人士嚴峻。總統府的聲明馬上被台灣支持廢除死刑者批評為太過怯懦。大法官會議過去雖曾確認某些法條的死刑合憲,現在許多死刑犯和民間團體正以新的理由再度聲請大法官釋憲,另外,關於法務部長是否簽署執行令的權限到底有多大,無疑也值得大法官的關注。

     馬總統仍可藉需要大法官釋憲為由進一步暫緩執行,而且他也可以動員修法明定繼續暫緩執行,或者以法律明確授予法務部長簽署執行令之裁量權,或者甚至立法廢除死刑。再者,馬總統也可以動員立法,設置一獨立委員會逐一審查死刑犯的案件。

     但是民意調查顯示,主張廢死刑的陣營不可能在十二月重要的五都選舉中贏得許多選票,馬政府雖然在兩岸關係、處理經濟問題和反貪汙的議題上取得一些成就,還是得全力設法提振低迷的民意支持。

     幾乎在每個社會,包括美國在內,死刑在廢除之前總是受到民眾高度歡迎,即使很少有證據顯示死刑能有效嚇阻殘暴的犯罪。傳統的觀念根深柢固,認為有必要給尋求報復的被害人和對犯行深惡痛絕的社會提供一個最大的宣洩管道。這種觀念壓倒了對司法程序是否完美無缺的疑慮,以及政府殺人所衍生的道德爭議。

     在這些阻力下,如歐洲幾乎已全面廢死的過程所示,一個國家需要堅定、有力、及富想像力的政治領袖,才能永遠停止處決。而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在廢死刑後,民意大多轉向贊成廢除。

     我衷心祝福王清峰女士在她廢死刑的號召下能激發更多台灣民眾和政治人物的良心。她若成功,台灣最近批准並納入國內法的兩個主要國際人權公約之精神將獲實現,台灣也將在與中國大陸「軟實力」的競爭中大有斬獲。然而無論反死刑的努力未來是否會開花結果,此刻由於王清峰的下台,政府殺人可能迫在眉睫。(孔傑榮 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共同主任,紐約外交關係協會兼任資深研究員。紐約大學法學院亞美法研究所研究員陳玉潔譯。英文原文請參www.usasiala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