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之路,撥雲見日
*本文由廢死聯盟翻譯,原文為Saul Lehrfreund 和Carolyn Hoyle 教授共同撰寫,並刊登於Taipei Times。
1990年代後期以來,台灣執行死刑的人數穩定(逐步)下降。1989至1999 年間執行人數為384人,接續的十年間降至73人。2006年,台灣廢除「唯一死刑」,2009年更積極地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簡稱「公政公約」)內國法化。
台灣在自願遵守「公政公約」規範的同時,應清楚理解公約第6條第6項規定:「本公約的任何締約國均不得援引本條中的任何規定來延遲或阻止廢除死刑」,但沒想到2009年以來,竟然又有35人被處決,導致台灣廢死之路停滯不前。最近被處決的是2020年4月因殺害親屬被處決的翁仁賢。
英國人權組織「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在台灣進行倡議工作十多年,曾有幸與蔡英文總統領導的政府成員會面,當時蔡政府雖重申廢除死刑的承諾,但卻以民眾不支持作為現階段無法廢死的主要原因。
2019年,死刑專案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合作,發表了兩份關於台灣死刑的研究成果。第一份是關於刑事司法體系中令人擔憂的冤案狀況,該研究證明了國家錯殺的風險。第二份是研究民眾對死刑的態度,調查發現,71%的台灣人雖然一開始支持死刑,但如果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作為死刑替代方案,民眾則比較不會支持死刑。此外,若能提供民眾有關冤案、刑罰制度的缺失以及個案的真實狀況,讓大家開始有更多思考,那麼民眾對死刑的支持度就會下降。由此可知,民眾對死刑的支持並非根深蒂固的客觀事實,支持死刑大多是一種相當抽象的意識形態,當民眾能仔細考慮個案的更多狀況時,民意就有可能改變。
這些研究的結果非常重要,一來證實司法系統有嚴重風險,其次說明被視為廢除死刑的主要阻礙的民意,其實有其細微差別和彈性,這些都是影響死刑存廢的重點。
為探討影響台灣廢除死刑的其他因素,2020 年死刑專案和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委託牛津大學和東吳大學,研究台灣立法委員對死刑的意見。
研究人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諸多影響,聯繫了台灣 113 名立法委員,其中三分之一同意參與研究。本研究以面訪進行意見調查,目的在深入探索立法委員對死刑和司法制度之態度,訪談中也會提供委員們死刑的相關資訊。
本研究意外地發現高達61%的受訪者支持廢除死刑,而其餘39%當中只有一位強烈認為台灣應該保留死刑。另外,受訪立委對死刑和相關研究幾乎都有所了解,但「支持死刑」的立委和「支持廢除死刑」的立委相比,很明顯後者接觸了更多相關知識,許多人都認知到冤案的問題,以及我們2019年報告中提及的問題,這也是希望廢除死刑的人最擔心的部分,因為死刑除了侵犯人權也有處決無辜者的風險。
研究顯示,大多數受訪立委對台灣刑事司法制度的信賴度低落,且認為在程序中針對面臨死刑的被告能提供的保障有限。令人擔憂的是,多數受訪者認為冤案「有時」會發生,僅有11%的受訪者認為冤案在台灣「很少」發生。
當受訪立委被要求為減少重大犯罪應採取的政策排序,所有人皆表示應透過扶貧、提供精神健康協助以及加強年輕人道德教育等社會正義措施,而不是死刑,僅有一位受訪者選擇用「執行更多死刑」來減少重大犯罪。不過,就算受訪立委對死刑有自己的立場,但立委們仍會被「民眾強烈支持死刑」的假設給影響。
然而,當研究人員提供立委「死刑專案」在2019 年發表的民調研究,並隨後再次詢問他們對死刑的態度,即可明顯發現,在受訪者理解民眾對廢死的接受度並非一成不變以及司法制度不受民眾信賴後,受訪者對廢死的支持率便從61%躍升至81%,佔壓倒性多數。而對於保留死刑的支持度,則從39%降到19%,而在這19%之中,沒有任何一位表達強烈支持死刑。
這份最新的研究除了發現受訪的立委多數支持廢除死刑之外,也發現提供深入且嚴謹的民調研究給受訪者參考,讓受訪者理解民眾支持死刑的程度在過去被嚴重誇大,這會更加增強受訪者支持廢死的意願。
政治決心和有原則的領導能力對於終結死刑制度至關重要。立法委員的意見不但能影響政府作為、更有改變民心所向的優勢地位。因此,當受訪立委表態對廢死的支持,並且考量到冤案風險以及對司法行政制度的擔憂後,現在正是立委們向民眾說明他們的想法並採取行動的時刻了!
我們希望這份最新的研究能夠讓台灣各界領袖放心,並能勇於促成制度上的改變。台灣遵守國際人權標準的效果,就是成為亞洲最新的民主人權模範。廢除死刑更可讓台灣成為擁抱相同價值民主國家的一員,進而更加地鞏固台灣的國際聲望。
Saul Lehrfreund
死刑專案共同執行長
Carolyn Hoyle
牛津大學犯罪學教授暨死刑研究部主任以及The Death Penalty: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OUP, 2015)的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