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鐵證並不如山:兩份台灣本土死刑報告發表
當我們在討論死刑時,不管支持或者反對,是依據什麼形成自己的意見呢?事實?還是誤解?若有更多的資訊時,對於死刑的看法是否會改變?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從成立以來,關注國際的趨勢,同時也在意台灣的本土研究。2013年至2014年在歐洲民主人權機制(European Instrument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EIDHR)的經費支持下,由瞿海源教授主持、中研院調查研究中心執行,完成了「台灣民眾對死刑的態度與相關價值調查」,今年由牛津大學犯罪學名譽教授Roger Hood參與編校工作,將調查結果摘要出版《廢除死刑正反意見:台灣實證》(For or against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Evidence from Taiwan)報告;另外,廢除死刑聯盟理事張娟芬於2017年出版博士論文「Justice Inc: the 'How' and 'Why' of death sentence in Taiwan 2006-2015 」,英國牛津大學犯罪學中心教授Carolyn Hoyle依據這本論文完成了延伸報告《鐵證不如山:台灣死刑案件判決報告》(Unsafe convictions in capital cases in Taiwan)。這兩份台灣本土死刑報告,都由英國「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的協助下完成,並獲得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贊助出版。
記者會於2019年3月18日早上10:30在立法院中興大樓101會議室舉行。記者會由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主持,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Catherine Nettleton(唐凱琳)出席致詞,由瞿海源教授及英國死刑專案執行長Saul Lehrfreund(雷紹爾)律師發言分別介紹兩份報告的出版。記者會中也放映了一個短片(https://youtu.be/c1z0mkShpjM),說明民意調查的簡單結果,希望用更親近的方式和大眾對話。除了發言者外,英國高等法院法官 Nicholas Blake及馬來西亞律師公會人權委員會主席 Andrew Khoo(邱進福)律師也都出席記者會。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Catherine Nettleton(唐凱琳)致詞表示,從2016年在台灣正式上任以來,很多人都告訴她,台灣的民意是強烈反對廢死的。民意的反對,也是很多人拿來當作反對台灣加入越來越高漲的國際廢死趨勢的理由。其實,在半世紀前英國廢除死刑的時候,反對者也都把民意當作反對廢死的理由,只是在今天,「死刑」在英國人的腦中早已不是一個選項。他們相信,死刑不該存在於像是台灣這樣一個民主而又尊重人權的社會。目前社會上關於廢死的討論,都流於過度簡化。大家都相信,辯論廢死與否議題的人,都是想要為這社會找到最好的出路,一定會在這兩份報告裡面找到很多有用的資訊,希望正反雙方都會覺得這兩份提供了清楚、明瞭、立論充分的報告對於廢死這個重要議題的辯論有很大幫助。
瞿海源教授是民意調查的專家,也是這份台灣死刑民意調查的召集人,他認為若政府只是被動仰賴「民意」先改變,是無法推動社會改革的,民意經常是保守的,經常是要等改革先做了,民意才會跟著改變。當初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是希望政府可以帶頭做比較細緻的調查研究,用研究結果來支撐政策的規劃,但後來還是民間先完成這份調查。他很高興這份調查的摘要報告終於正式出版,中央研究院也已經將當初調查資料開放(https://pse.is/GDRPK),他希望後續有人可以更進一步做更多台灣本土的實證研究分析。
瞿教授也在記者會中強調,1)民眾對死刑的態度是很複雜的,直接問民眾是否贊成死刑或廢除死刑,絕大部分支持死刑,反對廢除死刑,但是當人們得到更多有關死刑的資訊,就會改變對死刑的態度。2)2013年的調查發現當詢問死刑態度的題目排到調查訪問最後,反對廢除死刑者就減了百分之六。3)多數民眾贊成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取代死刑。也有不低比例的民眾在假釋門檻令人信賴的狀況下支持有假釋可能性的無期徒刑。4) 對於傷人性命的犯罪類型不一樣,贊成死刑的民意就會不同。5)大多數民眾多不知道有關死刑的國內和國際事實。他認為,政府廢除死刑和執行死刑要考慮「複雜的」民意而不能只靠民眾未經思索的簡單意見
「死刑專案」共同執行長Saul Lehrfreund雷紹爾律師指出,本研究超越民調典型的「贊成/反對」簡單提問,涵括民意底下極其重要的細微差別。若要說民意強烈支持維持死刑以致廢除死刑窒礙難行,本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樣的論調,民意在此反倒只是乍看下牢不可破,事實遠非如此。民意支持死刑,顯然是以堅信死刑施行公平無虞且決不犯錯誤殺無辜為前提。將本研究與台灣冤錯假案的研究結果並陳,就能知道:如果沒有修正相關錯誤,而且無辜之人可能被判死送命,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施行死刑,這是無可迴避的現實。這些相關研究清楚顯示:民眾面對抽象提問時,一般較支持死刑;即使如此,如果政治領導力發揮作用,且人權理據明確清晰-包括接納世上沒有完美刑事體系的事實,民眾還是會接受廢除死刑。
撰寫《鐵證不如山》的英國牛津大學卡羅琳·霍伊爾教授(Carolyn Hoyle)雖然並未出席記者會,但她也透過「死刑專案」的新聞稿表示:我們凸顯民意底下的細微差異與台灣司法體系面臨的挑戰,期待這兩份報告及其中扎實關鍵的資訊,有助台灣政府堅定邁向先前宣示的廢死目標。
《鐵證不如山》的原始研究論文作者張娟芬雖然沒有出席記者會,但她透過廢死聯盟表示,大多數人對於死刑制度的瞭解很有限,資訊多半來自媒體聳動的標題,都以為一定是罪證確鑿才會判死刑。但檢視過去十幾年來的死刑定讞案件,可以徹底破除這個迷思。張娟芬在2016年的研究中列出十個有嚴重瑕疵的死刑判決,其中鄭性澤已經再審並重獲清白,謝志宏也於日前經檢察官及律師聲請開啟再審。3月21日晚上會有一場「廢死星期四:鐵證如山?」公開演講活動,她也會出席做更多的說明。(https://pse.is/GV68J)
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在記者會最後則說明,死刑制度並不如民眾以為的有用及安全,支持死刑的民意也並非堅不可摧。從兩份報告中可以得知,政府及政治人物應該負起責任,不應該用「民意支持死刑」的理由繼續在台灣維持死刑制度,因為若人民有更多的資訊以及死刑的替代方案可以選擇,堅持死刑的民意是不到兩成的、甚至可以掉到一成不到。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從2017年開始籌備、2018年開始執行的「全民做伙參詳: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計畫,就是希望能夠在全台灣走透透,討論可能的死刑替代方案,及人民關心的配套措施。政府應該跟隨民間腳步,提供更多資訊並且提出死刑的配套方案,終究會贏得人民的支持。
最後林欣怡也呼籲,2017年間全球至少有55位死刑犯改判無罪獲釋;美國自1973年以來,有164位死刑犯獲得無罪釋放;台灣目前則是有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徐自強、鄭性澤5位死刑犯從死牢中活著走出來,但也別忘了無法從死牢中被釋放的江國慶。上個星期另外一個死刑案謝志宏因為開啟再審而被釋放,邱和順及王信福則是救援中,還有數個被認為有可能是冤案的案件,正由廢死聯盟義務律師研究中。這些只是部分還算樂觀案件,但另外一面,我們不禁要質疑:那些沒有被發現、被冤枉執行的死刑犯黑數究竟有多少?
在亞洲,韓國從1997年停止死刑執行至今已經超過20年;蒙古則是2009年停止死刑執行,2016年正式廢除死刑。聯合國大會在2018年再次通過停止死刑執行決議,193個會員國中有121個國家投票支持,35個國家反對,32個國家棄權。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我們希望台灣政府也能從人權保障的角度出發,以「停止死刑執行」作為廢除死刑前的過渡措施。
Attachment | Size |
---|---|
《廢除死刑正反意見:台灣實證》 | 2.48 MB |
《鐵證不如山:台灣死刑案件判決報告》 | 1.71 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