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以後,誰還記得?
那些黃麟凱執行後還需努力的......
2025春
廢話電子報第177期

今年起,我們嘗試將廢話電子報調整成季刊的模式,讓收錄進來的文章可以更符合每一次的主題。2025年春季電子報(aka廢話電子報177期)—《「落幕以後,誰還記得?」—— 那些黃麟凱執行後還需努力的…》。我們選擇以黃麟凱的死刑執行為主題。


2025年1月16日晚間10點02分,黃麟凱被槍決了。
儘管知道救援的速度往往趕不上國家殺人的速度,可是親身經驗了那個竭盡所能想擋下開槍的一晚,最後收到仍是徒勞的遺憾,兩個多月的時間仍不夠我振作起來,或許也永遠不能夠的吧。

死刑執行帶走了所有的可能性,涉入其中的「死刑關係人」也連帶受到影響:他的親人、律師、朋友、其他死刑定讞收容人,所有陪伴著他的人。死刑不能解決問題,對於受害者家屬而言,死刑的執行或許出了一口氣、或許構成他們所盼的「遲來的正義」。但失去親人的傷痛真的就此癒合了嗎?後續生活的重建真的單靠死刑就解決了嗎?以暴真的不能止暴,只會製造更多受傷的心。
「我覺得我真的是犯了太嚴重的錯誤,我個人真的覺得我接受⋯」在定讞多年後,黃麟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來不及和他說:我是永遠不可能接受的。寫下發刊詞的這一天,你已經走了兩個多月了。我好像只能希望著你的離開,有機會帶給這個社會更多的思考。想和你說,你存在的意義遠比你想像中來得多,離開的意義也要如此吧。

執行死刑的那一天

台灣已經近五年不曾執行死刑了。這個久違的死刑執行,來得猝不及防,再次顯示了死刑救援的急迫性。對於很多人而言,一月的那天,是第一次見證死刑執行。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廢死聯盟的成員與黃麟凱的律師團究竟經歷了什麼?
閱讀更多
法務部長違法執行死刑
讓社會更不安

違反程序正義、違反憲法判決的死刑執行不會讓社會更安全,不會讓人民對政府更信賴,亦不能解決政黨對立,只會讓社會更嗜血、讓人民更厭惡政府及政治現狀。我們強力譴責賴清德政府用死刑執行試圖轉移政治困境。​​

本篇聲明寫於2025.01.16,死刑執行當日
閱讀更多
國內外組織與駐台外國機構針對
黃麟凱死刑執行之聲明

1月16日晚間,遭確定判決認定殺害女友與女友母親的黃麟凱遭到槍決。這是我國近五年來再度執行死刑,也是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針對死刑存在的合憲性作出表態以來,首次執行死刑的案件。暗夜的槍響結束了一名死刑犯的生命,但執行死刑對於人權、民主與法治所帶來的衝擊與質疑聲浪才剛要開始。
閱讀更多


從暴力的前奏看情感教育的缺口

這個社會當然不會因為黃麟凱被執行死刑後,所有人立刻都能懂得如何與伴侶或者約會的對象好好相處、好聚好散。那些求愛不成的惱羞、不願分手的挫折,或是相處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大小事所衍生的關係緊張,也都不會讓怒火攻心的當事人因為想到:「如果我現在衝動殺了對方,會跟黃麟凱一樣被判死、被執行。」而能瞬間恢復理性、收手罷休。
閱讀更多

憲判8,然後呢?
專訪錢建榮律師、羅秉成律師

在台灣,死刑議題一直是公眾熱議的焦點。尤其是在近期,黃麟凱案的死刑執行,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死刑的合法性與執行程序的深刻討論。2025年2月25日下午,我們有幸採訪了兩位資深律師——羅秉成律師與錢建榮律師,訪談了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下稱「憲判8」)後的死刑難題。
閱讀更多


死刑執行的衝擊評估

1月16日晚間,遭確定判決認定殺害女友與女友母親的黃麟凱遭到槍決。這是我國近五年來再度執行死刑,也是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針對死刑存在的合憲性作出表態以來,首次執行死刑的案件。暗夜的槍響結束了一名死刑犯的生命,但執行死刑對於人權、民主與法治所帶來的衝擊與質疑聲浪才剛要開始。
閱讀更多
主編|羅禮涵
編輯|吳佳臻
特約記者|林安冬、林楷瀚、謝俊彥
美術設計|張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