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冬鹿.民主

2024年6月4日
廢話電子報172期

國會改革是大部分人民支持的目標,民眾期待立法院能夠更加透明、避免政黨黑箱協商,期待立委能夠更專業、拒絕利益輸送。然而,五月中國民黨與民眾黨提出的國會改革草案,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的部份條文令人置疑立委藉此擴權、違反權力分立,並可能侵害人民權利、傷害台灣民主。國眾兩黨挾多數之優勢,不顧程序正義強行逕行二讀、三讀通過法案,引發人民憤怒,並在立院開院會的日子集結於立法院外抗議。這是繼十年前「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之後,人民再次包圍立法院週邊,週邊的青島東路和濟南路被自主上街的民眾佔滿,表達對立委擴權的抗議。這次行動有民眾在網路上以青島東路的諧音稱之為「青島」、「冬鹿」以避開網路封鎖、增加訊息觸及率,堪稱適切且有創意。
 
本期電子報專訪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洪世謙教授,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談及現代國家與人民的關係與界線,闡述何以國家沒有權力剝奪人命。內容精彩,值得讀者細細閱讀、思索。
 
四月間,廢死聯盟出版《2024台灣死刑判決報告:37位死刑犯判決之恣意性分析》,分析目前三十七位定讞死刑犯的判決內容,整理、耙梳出令人驚訝(也不驚訝)的結果,證實死刑判決充滿恣意性,並非大眾想像的那樣嚴謹、明確。報告全文可以在廢死聯盟網站下載閱讀,本期電子報收錄參與本報告編撰工作的盧于聖律師所寫的導讀專文,供讀者「鼻芳phīnn-phang」(聞香之意)。
 
憲法法庭言詞辯論開庭前後,我們將相關資料和法庭之友意見書寄給所有死刑犯同學,隨後我們收到一位同學阿俊的來信,徵求同意之後,刊登在電子報與讀者分享。最後,本期還收錄了五月初廢死星期四「憲在跟上還釋可以—死刑釋憲言詞辯論評析」講座側記、《墜惡真相》電影觀後感,以及實習生和志工近期參與廢死聯盟工作和活動的心得。內容豐富,祝讀者閱讀愉快!


攝影/陳柏諺
支持我們

看見締約者的脆弱性──從盧梭看死刑
訪洪世謙教授

文/詹斯閔

眼下台灣在憲法法庭論辯死刑。究竟這些政治哲學理論與憲法有何關聯?盧梭相信,人活在自然狀態是最理想的,不依賴他者,可以獨立而活。但人隨時可能面臨危險,所以不得不進入社會相互締結契約。《社會契約論》思索的是,人如何在社會契約中,活得像自然狀態自由平等。
閱讀全文

死刑並非「罪有應得」的產物
而是種種恣意的累積

文/盧于聖

法院宣告死刑的主因,並不是因為行為人「罪有應得」,而是審理過程中,種種促成法院從不同視角,重新看待行為人的素材,卻因行為人無從決定的各式外力,未進入法院的視野,而讓行為人跨入由生到死的界線。從而,死刑判決的恣意性在於,審理過程中,各種明明有機會成為法院迴避死刑的論述基礎,無論是法律見解、量刑事實與外部觀點,卻因有意或無心,而成為未被看見的「如果」。
閱讀全文
憲在跟上還可以
死刑釋憲言詞辯論評析

民主共和國裡面有個重要的概念叫做「權力分立」,國家的權力不應該集中在某一個機關上,必須要被拆解、平衡與監督。行政權、立法權是人民所選的,司法權是人民間接構成的。司法權的存在意義就是在人權議題上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
閱讀全文
「真實」如何被我們想像?
《墜惡真相》觀後感

真相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偵探必須抽絲剝繭、懸疑片的揭露令人大呼過癮。而現實中,我們同樣期待司法能揭露謊言與錯誤,讓大眾看見真相。《墜惡真相》看似是這麼一部電影——案件發生,隨後各方人馬展開調查。觀眾看著劇中人物互相對質,心中也升起幾個推論,等著電影尾聲驗明真偽。
閱讀全文
阿俊來信

身為一個罪大惡極眾人皆曰可殺的死刑犯,原本只能縮在陰暗的角落等待最後槍響時刻的來臨,無力與命運對抗,是你們的出現帶來了溫暖也帶來了希望,使我有了力量在瀕死的壓力下撐了過來,不致崩潰,更從你們的理念中學會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足以反思以前的自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別人生命的行為是有多麼的可惡及愚蠢。
閱讀全文
鐵窗對面的人:一位大學生和死刑犯會面後的反思

我們有不同的生命歷程,來自不同的經驗世界,待人處事的認知也不盡相同。幸運的話,可以融入社會主流,有能力思考、有空間努力,在教育和勞動中實現自我;不幸運的話,可能被排斥,淪落至社會邊緣,苟活著卻又受到「不努力」的非議。
閱讀全文
重新思考死刑的代價
《後來的我們》台中場觀眾心得

死刑的代價,不僅僅只是冤獄而已,還有身邊的人們,也要一同經歷這些煎熬委屈卻又無可訴說的日子。那麼,當初建立死刑制度時,是否考慮過這些無法補償的代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