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廢話電子報138期
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確診的人們被化約為病例數字,起先是為了作為評估整體社會的病毒傳染情形,數字卻讓人容易遺忘背後所代表的生命。
法律規定對犯下不同的罪應該判處輕或重不同程度的刑罰,讓刑罰相應於罪責,是為了給予犯罪者合理的警惕,防止下一次犯罪行為的發生。於是犯罪行為被化約為不等長時間數字的刑期,甚至也可能是不知何時會發生,永遠在倒數的生命刑。有時看著時間的數字,我們也很容易遺忘那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有其生命歷史的人。
本次廢話電子報以「量刑前社會調查」為主軸,記錄廢死星期四談「重大矚目刑案量刑前調查鑑定評估手冊」是什麼?如何操作與看待?廢死聯盟舉辦了一場「民間場重大矚目刑案量刑前調查鑑定評估手冊學術與實務交流研討會」,進一步探討量刑前社會調查的困境。本期電子報專訪協助許多死刑案件進行辯護的林俊宏律師,他透露了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經歷,也分享許多實務上律師面臨的難處。同時,在性別專欄的部分,我們根據康乃爾大學法學院世界死刑中心出版的《全球女性死刑犯概述》摘要內容,對比台灣重大刑案中的女性身影,也訪談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陳宜倩教授對於性別與死刑的看法。
幾年前公視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加害人角色李曉明的媽媽曾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而回過頭來,我們是否願意去看見促使犯罪的真相?
繪圖/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刊誤:上一期將繪圖者閔柏陵稱謂誤植為秘書長,更正為理事長,特此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