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從7月18日在台北剝皮寮開展,到現在完成了苗栗心雕居的場次,接下來8月22日開始也將在台南藏風展出,目前台北場與苗栗場累計觀展群眾大約有2000人次,三個場次的1.368工作坊,也有將近40人參與,和我們更深入的互動關於展覽的收穫。
也許數字不能代表什麼,展出「同學」們的書畫作品在台灣甚至也並非第一次有,然而實地去看見、體驗「同學」們的生活空間、「同學」們的親筆字句;或者以另一種思索改變的可能性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展覽,卻是絕無僅有的。 儘管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廢死聯盟在這次的展覽也盡力安排有人在旁協助導覽解說,展示的書畫、空間是在環境上的體驗與衝擊,導覽解說則是另一種思想上的激盪,對我們來說,是更加珍貴的交流經驗。《後來的我們》也讓我們有機會和大家聊聊平常未必覺得靠近的議題、總是認為敏感、艱深的議題。
很難,的確很難,因為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因此沒有什麼能被「等價」甚或「交換」。也因為難,我們更要實際地窮盡所有方式來獲得資訊、我們更要攤開來談那些我們也許憤怒的、傷心的、害怕的、未知的......。而後我們也許,就有機會更理解彼此一些...。
在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上映前夕,我們也幸運有機會訪問到導演李家驊與發行商佳映娛樂負責人劉嘉明,一起看看,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發行商,願意觸碰死刑這樣的議題?而他們各自對死刑的思索與看法又是如何?這也是另一種「後來的我們」...
誠摯邀請大家一起試著往前靠近一步。
廢話電子報主編 吳奕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