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與死刑

(拍攝:吳佳臻)

編按:徐睿楷是位定居在台灣的美國人。1992年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後,就這樣在台灣成家,並且一住就20年。目前以翻譯為主要工作,並且是位知名的黑膠唱片收藏家,對於台灣的流行音樂,包括原住民語、福佬語、客語和華語音樂都有深入的研究。

徐睿楷在美國執行死刑最多的德州長大,加上妻子是位社運工作者,因此死刑的問題也是家中會討論到的話題。

《魔戒》是他們全家人都非常喜歡的書,連3歲的小女兒也迷上扮演魔戒中的角色Frodo。
編輯部非常高興可以邀請到徐睿楷從《魔戒》來談死刑,從大眾文學中汲取死刑存廢思辨的養分。

 

作者:徐睿楷(Eric Scheihagen)|文字編輯:吳佳臻

托爾金(J.R.R. Tolkien,1892-1973)是西方近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和語言學家,他創作的《哈比人歷險記》和《魔戒》等系列作品,舉世聞名,近年更拍成電影,同樣膾炙人口。由於托爾金非常熱愛英國及北歐神話和民間傳說,對於語言學和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能夠寫出史詩般的奇幻文學,創造一個由人類、矮人族、精靈族等各種族群生活在一起,相當精彩的中土世界,讀者從他的故事裡,得以窺見他的生命哲學和理念。

或許是曾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他看到戰爭的殘酷與生命的脆弱;或許是天主教的信仰影響,讓他願意給予任何一個生命機會。托爾金始終相信,良善能夠戰勝邪惡,對於生命,他認為應該以謙卑的態度面對。然而,通常人們談到死刑辯論相關的電影或書籍,大部分人聯想到的大概是《越過死亡線》或約翰葛里遜的《終極審判》,而不會立刻想到《魔戒》。

其實,托爾金的原著或是小說改編的電影當中,不只一次提到這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其中明確的訊息就是:死刑的使用絕對要非常謹慎,甚至根本不應該有死刑。

一個人無論犯了什麼罪,判處死刑,到底是不是件正確的事?「魔戒」原著小說裡,巫師甘道夫與主人翁弗羅多在袋底洞的一席話(電影裡的場景則換到矮人族的摩瑞亞山洞裡),直接點出這個問題。對話中,兩人討論著咕魯這個兇殘的傢伙,弗羅多的叔叔比爾博正是從咕魯身上取得那只魔戒。

「真可惜比爾博沒有趁機把那卑鄙的怪物殺了!」

「可惜?」甘道夫問道,「他手中握得是憐惜,憐惜和悲憫:如非需要絕不動手…」

「對不起」弗羅多說,「可是,我對咕魯可沒半點憐憫」,

「但你從未見過他」甘道夫打斷,

「的確,但我不想見到他」弗羅多說,「我不懂,你的意思是,在他做了那麼多可怕的事情之後,你跟精靈族讓他活下來?…他真該死」。

「該死!我想是吧,許多活著的人應該死,而有些死去的人卻值得活下來。你能為他們決定嗎?別太急著下判斷,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無法看到所有的結局。咕魯在死之前是否能有所改變,我並不抱太多期待,但,還是有機會。」

 在這段對話中,托爾金直接點出死刑可能遭到濫用,即使是用來對付像咕魯這樣一個心態扭曲、無可救藥的傢伙。弗羅多因此學到教訓並謹記在心,所以當他和好友山姆終於和咕魯面對面,且試圖改變他的劣根性時,弗羅多會出手阻止山姆刺殺咕魯

電影裡有段類似的訊息,出現在洛漢國的場景。洛漢國國王希優頓長期遭到壞巫師薩魯門的爪牙巧言所蠱惑,喪失理智,甘道夫協助希優頓恢復理智之後,國王這時準備用劍殺死巧言,卻遭到遊俠亞拉岡制止,亞拉岡甚至伸出手欲協助巧言起身,但後者並不領情。

巧言在故事最後一個場景再次上場,這時,弗羅多強烈表達他的信念,不應任意殺人。在原著小說裡,弗羅多和他的夥伴回到夏爾,卻發現薩魯門和手下已經佔領他們的家鄉,哈比人驚恐萬分。一場戰鬥之後,薩魯門的手下被驅離,弗羅多的主要任務便是阻止哈比人殺害已經手無寸鐵的對手。後來,哈比人發現薩魯門巧言藏匿在弗羅多家中,其他的哈比人想將薩魯門殺死,但是弗羅多出手阻止並說「我不會讓他被殺,冤冤相報是沒有用的,無法療癒任何事情」。即使薩魯門試著刺殺弗羅多弗羅多仍然堅持不應該殺死這個惡巫師,「他已經墮落,我們沒有能力治癒他,但是我還是會饒他一命,希望他能找到解方」,雖然弗羅多盡力阻止,但薩魯門最後還是死在巧言手上。

由上述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魔戒》當中重要角色如弗羅多等人的正義觀,不僅準確地傳達出作者托爾金的觀念,透過故事的鋪陳,托爾金更希望讀者理解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惡人、之所以墮落,事出必有因,就像咕魯薩魯門等角色,沒有誰是絕對的惡人或善人。托爾金令人佩服讚賞之處,除了他創造中土世界,創造各種族群神話,甚至創造語言等各種功力之外,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如此引人入勝,還要歸功於他對人性的理解與描述,對生命的憐憫與珍惜,故事中所傳達原諒和給予贖罪機會的訊息,比起廉價的正義,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 本文刊登於《廢話電子報》特刊第十九期之二
* 訂閱《廢話電子報》